知音杂志 2020年1月·月末版

2020-05-14 15:00 知音官网发布


三度巡苍穹不负少年志:青云之下母爱浩荡
张雁萍
 
       2019年,“三巡苍穹”的航天英雄景海鹏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从19岁那年被航校招录为飞行员开始,亲人们与景海鹏见面的机会就变得少而又少。为了不让全力投身于国家航天事业的儿子分心,母亲得了眼疾,前后治疗了数年,却一直瞒着他。在屈指可数的通话与见面时间里,母亲对海鹏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好”。亲人的无私托举,成就了景海鹏的航天英雄梦……

       ◇ 一度“上天”:母亲紧张得舌头红肿 ◇

       2005年6月的一天,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杨家卓村的老人王珍玲获悉,大儿子景海鹏已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极有可能实现飞上太空的梦想。放下电话后,一股前所未有的焦虑排山倒海般向这位农村老太太袭来:“太空是什么?儿子上去之后还下得来吗?”当晚,极度的担忧折磨得她彻夜未眠,关于儿子的往事一幕幕浮现……

       1966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杨家卓村的景靠喜与王珍玲夫妻俩喜得贵子,取名“海鹏”。因要供养海鹏及海鹏的弟弟妹妹念书,父母在海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扎笤帚卖笤帚。海鹏自小就知道书本与衣服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买的,所以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成绩始终是全班最好的。

       景海鹏小学时就喜欢上了篮球。课余时间,他在家里院墙上画一个圈,模拟篮球架,每天练习往圈里投篮,成了“灌篮高手”。

       1984年,景海鹏第一次考飞行员落选。当时,母亲本想劝儿子几句,让他知道,咱这样的人家,能老老实实考个普通的大学,踏踏实实找份普通工作,就算祖上烧高香了。可景海鹏当时斗志正高,他说:“妈,你儿子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气馁二字。我明年一定要考上飞行员。”1985年,保定航校(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到运城招飞行员,景海鹏再次报名参考并被录用。

       景海鹏去保定航校报到的前一天,王珍玲专门包了海鹏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的饺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海鹏走的那天,穿着一身帅气的航空训练服,意气风发。站台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列车,想着几年都不能看到大儿子回家,王珍玲哭得眼睛都肿了。

       1988年,从航校毕业的景海鹏,终于实现了少年时的夙愿,成了一名飞行员。1991年初,景海鹏正式调入飞行部队无锡机场。

       当年8月,多年不曾回家的景海鹏回到了山西省运城市杨家卓村,还带着一个名叫张苹的美丽大方的姑娘。看着儿子带着对象回来,王珍玲乐开了怀,她变着花样地做饭菜:炸油糕、蒸包子、捏花卷、包饺子,看着儿子吃着久违的家乡饭吃得那个香,她这个做妈妈的,心里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

       1993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景海鹏带着张苹回到老家山西运城举行了婚礼。几年后,张苹顺产诞下儿子景宇飞。一接到海鹏的电话,王珍玲忙带上给孩子准备的大包小包,与丈夫乘火车坐汽车,辗转到了无锡。

       王珍玲刚到无锡的那个晚上,海鹏悄悄地把母亲拉到厨房,告诉母亲:“我要当宇航员!”彼时,部队正在验收宇航员,他报名了。儿子当飞行员这多年,每当天空上飞来一架飞机,王珍玲都会抬起头,久久地看着天空,直到飞机变得越来越小,变成一个小黑点,看不见了,她才不舍地收回目光。因为儿子不让她问,所以,她不知道从头上飞过的飞机哪架是儿子开的。听说飞机也不保险,偶尔也会掉下来,所以儿子当了多少年飞行员,王珍玲就提心吊胆了多少年。

       如今,儿子又要当宇航员,这让王珍玲的心再次“咯噔”了一下。她一脸困惑地问海鹏:“宇航员是干啥的?”儿子说:“就是比飞机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虽然王珍玲不太懂比飞机飞得更高的地方是哪里,也不知道宇航员的具体职责与任务,但她知道,宇航员肯定比飞行员更危险,任务更艰巨,今后她见儿子的机会也更少,但她还是和多年前一样,忍着泪支持儿子:“鹏娃,只要是国家需要你,妈就支持你!”

       在无锡的那段日子,王珍玲每天忙着做月子餐、洗尿布、抱孩子、收拾家,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媳和孙子;而海鹏,仍像以前那样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晚上要很晚才回来。看到儿子疲倦的样子,本来想和儿子拉拉家常的王珍玲只能默默地给儿子端上饭,端杯水,一句话也不忍心与他多说。

       孩子四个月时,海鹏被正式选拔为宇航员,一家人从无锡搬到了北京。到北京后,海鹏的训练任务更重了,张苹也要上班,王珍玲心疼儿子媳妇和孙子,便与丈夫商量了一下,1998年,把家里的地承包出去后,老两口住到了北京儿子家。

       平时,海鹏忙于训练,每周最多休息一天。而这仅有的一个休息日,他还要钻在书房里看新闻、看报纸、学业务。王珍玲很知趣,从不过问他训练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海鹏训练回来,身上还挂着各种检测仪,而且每天持续24小时挂着。王珍玲看在眼里,心里七上八下的,有种莫名的慌乱。

       王珍玲夫妇在北京一待就是5年,孙子景宇飞上幼儿园中班后,可以自己上下学了,他们才和海鹏商量说舍不得家里的老房子,回乡了。

       谁知,王珍玲与丈夫才回乡两年,就接到海鹏可能要“上天”的消息。知道儿子要“上天”的那天,王珍玲既矛盾,又担心。矛盾的是怕儿子选不上受打击,担心的是儿子选上了生命有危险。她就这样时时纠结着,矛盾着,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王珍玲发现自己吃不成东西了,伸出舌头一看,又红又肿,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失去了舌苔。此后,王珍玲吃饭,仅仅是生存需要,而不是享受美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终于上天了。养育景海鹏的那片黄土地也沸腾了!景家小院里的一棵枣树与海鹏同岁,是1966年栽的,枝繁叶茂,铃铛似的枣儿挂满了树枝;而海鹏当年亲手栽种的花,好多年不曾开了,那一年却意外地开了两朵。

       “神舟七号”在天上的日子里,景海鹏全家人的心都是揪着的。王珍玲自豪的同时,也非常紧张,舌头肿胀得在嘴里打个弯都难,只能吃流食。直到等来飞船平安返回的消息,一家人才开始正常生活。

       ◇ 再度“上天”:隐瞒病情就是对儿子最大的支持 ◇

       运城有个老乡,与海鹏一样也考上了宇航员,和海鹏同在航天城工作。2012年正月初六,这位老乡来家拜年,说受海鹏之托,替他看望父母。王珍玲问:“你都回来了,海鹏怎么不回来呢?”这位老乡不敢违反纪律,就模糊地说了一句:“有任务。”一听说有任务,王珍玲的心又揪成一团:“有任务?会不会又要‘上天’?”

       多年来,王珍玲在家里从来不提海鹏工作上的事。可嘴上不说,心里才更加焦虑。初八一早,几乎一夜未眠的王珍玲,感觉到起床时间了,天却不见亮。她想去窗户那里看看,却感觉自己连窗户在哪里都看不见了。

       正月初十,王珍玲被确诊为眼底水肿,要住院。在运城市血液研究所住了半个月,不见好转,又转到运城市眼科医院住了半个月,仍不见好转。医生怕耽误病情,建议她到北京大医院治疗。王珍玲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去,怕海鹏知道了心里有负担。她问医生:“我有多大的病,非要到北京去?不去行吗?”无奈,医生只能给她开了点药。

       王珍玲不知道海鹏究竟何时再次上天,保密规定也不允许她去打听,正因如此,她的担心也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加重了她的病情。到了四月份,王珍玲的眼底水肿、眼压高、青光眼并发。医生说:“再不转院,不但保不住右眼,左眼也怕保不住了。”海鹏的弟弟妹妹为难了。母亲是三人的母亲,母亲病情如此严重,不告诉哥哥,怕哥哥以后知道了会埋怨;如果告诉他,他那么忙,即使有孝心也没有机会尽孝呀!王珍玲觉察到了儿子女儿的纠结,她将儿女叫到病床前,说:“我同意去北京看病,你俩一个留家里照顾你爸,一个去北京陪我。咱们到北京看病的事,不能让外人知道,尤其不能让你哥单位里的人知道。”

       就这样,王珍玲悄悄地在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住了院,降下眼压之后,又接着做青光眼手术。

       也许是母子连心吧,做手术这天,张苹受海鹏之托给母亲打电话,询问家中的情况。即将被推进手术室的王珍玲为了不让儿媳妇听出破绽,硬是强坐起来,用洪亮的声音高高兴兴地与张苹对话。张苹问:“妈,家里都好着吧?”王珍玲精气神十足地说:“家里一切都好,没事!你放心,叫鹏娃也放心,让他安心训练,不要分心。”收起电话,王珍玲又平静地躺下去,被推进了手术室。

       在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住了22天,医生给王珍玲拿了几大包药,让她转回运城慢慢治疗。出院时,医生特别交代,要她不能激动,否则会病情复发。

       那时候,已经确定并公开宣布了“神九”上天的人选,景海鹏也在其中,而王珍玲随后也获悉了消息。医生叮嘱“不要激动”的话又白说了,她仍在忐忑焦虑中,静候儿子的消息。

       2012年6月16日,“神九”飞天。从“神七”到“神九”,海鹏上一回天,母亲就“死”一回。有人问:“阿姨,你担心吗?”王珍玲的回答却很从容:“当然担心,不过,我相信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其实,对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老太太而言,她对科学能有多少了解?她只是在内心里不停地祈祷,祈求飞船能早日归来,儿子能够安全着陆,平安回家。

       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需要全封闭地静养休息。为解思亲之苦,部队安排家属到北京与海鹏相见。只是,为了海鹏的健康,纪律规定全家见面不能超过5分钟。

       为了让儿子安心休养,王珍玲在进入海鹏所在的房间前摘下了墨镜。因为王珍玲双眼的视力下降非常厉害,所以,一直以来她整个人的面部表情显得有些呆板。为了不让海鹏起疑心,她一定要装出明眼人才有的灵活。年过六旬的妈妈,从不懂演戏,但伟大的母爱让她扮演成功了。幸亏只有5分钟,时间太长,肯定穿帮。5分钟后,王珍玲出了房间。因她眼睛怕风怕光,她一出门就戴上了墨镜。幸好是白天,不明真相的海鹏还开玩笑说:“我妈戴上墨镜还挺阔气!”

       第二天,部队领导顾念一家人难得有相聚的时光,又额外批了5分钟见面时间。细心的海鹏发现,母亲同上次一样,一离开房门又摸出了眼镜。而这一次是晚上,哪有晚上戴墨镜的道理?海鹏感觉蹊跷,忙问:“妈,你的眼睛怎么了?”王珍玲装得像没事人一样,回答了一句:“我是航天英雄的妈妈,怕记者认出来!你妈我还打算戴个大口罩呢!”一句玩笑,又打消了海鹏的疑虑。

       2012年8月,王珍玲的眼疾再次复发住进了北京同仁医院。王珍玲想儿子,想着海鹏能到医院里看她一眼。但是,“神九”归来后,海鹏要恢复身体,要做汇报,忙得连张苹都难得见他一面。王珍玲只能压抑住对儿子的思念,悄悄地告诉儿媳妇张苹,让张苹带宇飞到医院让她看看。

       就这样,王珍玲的病,又被家人瞒得严严实实,海鹏相当长的时间里毫不知情。不仅如此,有一次,景海鹏的父亲景靠喜在村口等小儿子景海龙时,被过路的汽车撞断了腿骨。负全责的汽车司机虽然承担了景靠喜治疗的全部费用,但老人的腿还是留下了后遗症,走路不再像以前那样利索。王珍玲同样要求老伴,不能将受伤的事告诉海鹏,以免他分心。

       ◇ 三度“上天”:青云之下母爱浩荡 ◇

       2012年腊月,已近年关,病情有所好转的王珍玲才从北京同仁医院回到运城。因家乡医疗条件所限,她大包小包地带了好多眼药。

       2013年正月,王珍玲再次去同仁医院复查,医生告诉她,有一种美国进口眼药,要一万多块钱一支,能维持一个月。后来,医生又告诉她,还有一种更好的进口药需要三万块钱一支,一支能维持三个月。从苦日子过来的王珍玲坚决不同意用这种药。同病房认出她的人说:“阿姨,您可是航天英雄的妈妈,怎么连针都打不起?”王珍玲说:“我儿子是航天英雄没错,这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他也只是一个拿工资的人,还要负担孙子的学费,一样经不起折腾。”

       不想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的王珍玲,坚决不同意买昂贵的进口药。自此,她的一只眼几近失明,另一只眼只有0.4的视力,走路一直跌跌撞撞。即便是这样,对儿子海鹏,她也从来是报喜不报忧。
       家人的无私付出,景海鹏焉会不知?他能够回报亲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工作做好,以完美的工作表现,来报答党和人民,报答自己的家人。

       2014年底,景海鹏再次接到“飞天”任务,开始备战“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彼时,王珍玲刚刚生了一场大病,身体极度虚弱。但为了儿子景海鹏能安心完成更艰巨的航天任务,家里人再次选择了沉默与隐瞒。

       当王珍玲知道此次“神十一”是33天的飞天时间,且飞天高度越来越高时,经历了儿子两次飞天的身心煎熬后,王珍玲的心理状态较之前已经平稳了很多。她说:“从海鹏说出要当飞行员、宇航员的那天起,他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切,他已经不仅仅是我的儿子了。”

       得知儿子第三次要飞天的那一年里,王珍玲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可口饭,但没有向人说过一句对儿子的担忧。虽不能与儿子通话,更不能见面,但她和一家人做着航天人家属该做的一切。牺牲小家团聚幸福,成就国家航天大业。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3个小时后,景海鹏成功打开天宫二号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为第一个进入天宫二号的航天员,成为迄今为止飞天高度最高的两名中国人之一,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2017年9月,景海鹏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2018年1月25日,景海鹏同其他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景海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景海鹏荣获“三巡苍穹的英雄航天员”光荣称号。2019年,景海鹏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

       景家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航天英雄,许多人主动向王珍玲夫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但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这两位朴素的老人明白,儿子的荣誉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不是家人拿来交易的筹码。他们选择和所有普通的农民一样,继续过着平凡普通农家人的生活:种菜,下地,干农活……他们用自己朴实的言行,继续支持着儿子的事业,践行着景家人的报国情怀。

       正如景海鹏自己所说:“我要真诚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感谢万千航天科技工作者,感谢他们的付出和托举;也要感谢我的家人,正因为有亲人的支持与理解,我才飞得那么高,那么远,那么平稳!”

编辑/戴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