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 2025年10月上半月版

2025-11-05 16:59 知音官网发布


跨越生死的约定:工程师与2万学子的千山万水
沈永新
       他是一名水利高级工程师,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同时,他还是一名罕见病患者。由于无药可治,他曾被医生预判生命余额只有半年。
       身兼三重身份的他,19年来,工作之余资助贫困学生超过10万人次,筹建了8所希望学校,累计链接社会资助款5545万元,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他叫徐光。当所有人都说他是个超人时,徐光却说:“我能做到这一切,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父亲。”
向死而生:寻找活着的意义
       2004年的一天,徐光从睡梦中醒来,刚一张嘴,随即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开灯一看,满嘴是血。原来上下嘴唇粘连在一起,张嘴导致整个嘴唇皮肤撕裂。徐光预感事情不妙,他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
       早在四年前,徐光就出现了口腔溃疡、下肢红肿现象,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没有太在意,服用了一些中成药,但溃疡现象没有多大好转。
       这次嘴唇撕裂后,徐光来到上海仁济医院,详细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你这个病叫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不到十万分之一,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都是典型症状。这个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可治。小伙子,你目前心肺都已经受损,这个受损是不可逆的,留给你的时间不是很多了,也许只有半年。你要有心理准备。”
       “死亡”的消息来得如此突然,徐光感觉天塌了。
       时年31岁的徐光,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母亲当年是知青,留在当地结婚后做了一名小学老师,父亲是一个木匠。
       在徐光的记忆中,家乡是一个山沟沟。母亲每次回城探亲,都会给他带回《十月》《收获》等各种杂志。徐光也不出门玩,整天关在房间看书。大量的阅读打开了徐光的视野。18岁那年,徐光考取了河海大学工程测量专业。1996年毕业后,徐光在张家港市水利局担任水利工程师。
       美好的生活刚展开,徐光却被判了“死刑”。此时,女儿不到5岁,母亲更是一夜白了头。
       那段时间,徐光白天泡在医院,最放不下的是年幼的女儿。自从他确诊后,女儿变得很乖很沉默,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徐光心疼不已。多活一天就能多陪女儿一天,成了支撑他的唯一动力。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徐光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一点点突破生命极限。是幸运?是奇迹?徐光并未有丝毫惊喜,他每天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活重心似乎除了吃药还是吃药。
       2007年,女儿已经小学四年级。一天,家长群里班主任提议去儿童福利院做公益。徐光看到女儿眼中满是期待,他觉得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了,要试着走出去看看。那天,他们带去了一些零食和钱,看望了福利院的孩子们。回来后,徐光很快就淡忘了这个事情。
       然而,很久后的一天,徐光在家长群看到了一封来自福利院的信件。信中,孩子们表达了因他们的到来而感到特别开心。一旁的女儿一改内向沉默的个性,满脸骄傲地看向徐光,说:“爸爸,你太厉害了!”
       女儿眼中的光,这一刻深深触动了徐光。原来普通人能做的一点小小的事情,对弱势群体的孩子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徐光在家长群提议:能否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没想到,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很快,一支公益团队在这个家长群组建了起来。
       三年时间,他们在江苏各地发起几十次公益活动。最初只有十来个人参加,随着口碑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参与人数逐渐多了起来。
       公益资金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所捐的每一分钱都给了山区的孩子。为了解决运作经费的问题,徐光联系所在单位的水利干部职工,创立了阳光助学服务中心,向有能力的企业求助。
       公益事业也彻底改变了徐光的生命状态,就像上天突然打开了一扇窗,透进了一丝光亮。
       2010年,徐光决定带上女儿,和公益团队走出江苏,到安徽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做扶贫助学活动。金寨的条件非常艰苦,徐光有些担心女儿年幼无法适应。谁知,到了金寨后,女儿一点也不受影响。她每天早早起来去学校开门,然后给学生们准备早饭。
       “爸爸,你看我像不像个小老师?”女儿站在黑板前,期待父亲的肯定。“像!等你长大了,就跟着爸爸来山里支教。”看见女儿这么有责任感,徐光心里暖暖的,非常自豪。“一言为定!”女儿跟徐光击掌。
       离开金寨的那一天,受助家庭大包小包地带着当地特产来给他们送行。更打动徐光的是,有一个当地老奶奶,她和她的孩子并不在资助的范围,但她硬是让她儿子推着一车板栗送到大巴车上,还很激动地说:“听说红军又回来了。”这一幕至今让徐光感动。
爱行天下:我要怒放的生命
        然而,公益之路也并非那么容易。随着受助的孩子越来越多,筹集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
        有一次,一位资助者资助了一个孩子,结果资助人通过这个孩子发的朋友圈,发现孩子的家境非常好。资助者拿着截图直接在群里质问徐光。
       徐光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核实情况,当地政府很快以公函形式做出了回复:原来,这个小女孩拍摄的是她同学家的照片,为了满足虚荣心才这么做。得知真相的资助人理解了孩子的行为,并对公益团队的工作效率表示钦佩,后来成了一名重要资助人。
      在这个公益团队中,很少有人知道徐光是一个常年靠服用激素维持生命的罕见病患者。徐光的生命也越来越散发出光彩。
       2012年开始,徐光在烟雨红尘网站上以日更2000字的速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陵秘史》,经贵州出版集团出版后,成为国内同期最畅销的作品之一,销量过百万册。
       很快,徐光受“冰桶项目”发起人、中国瓷娃娃组织负责人黄如方先生委托,创作了公益作品《我想要怒放的生命》。这是国内首部关于白塞氏病友的作品,后来被改编成纪录片,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奖项。
       徐光在忙碌中忘记了身体的病痛,但他时刻关注着女儿的成长。进入初中后,女儿悄然进入叛逆期,经常跟妈妈吵架。每当这个时候,徐光就开着车去接女儿放学。
       一路上,他啥也不多说,打开收音机,播放些悠扬的音乐,或者带女儿去画画,吃美食。总之,女儿喜欢什么,徐光就陪着女儿去做。女儿好奇地问:“爸爸,你怎么从来不唠叨我,也不对我发脾气呀?”徐光笑而不答。因为他觉得,安安静静地陪伴着女儿就是最好的教育,无须其他。
       2014年,徐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了“中国公益榜样”颁奖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亲自为他颁奖。在那个人生的最高光时刻,站在领奖台上,徐光脑海里全是女儿的身影,他知道女儿一定会为他骄傲,这也是他留给女儿最好的人生礼物。
       这份父爱的原动力,也推动着徐光的公益事业继续向前。
       2015年,徐光在大凉山扶贫助教时,得知当地一名女孩几次在学校跳楼未遂,老师也问不出原因。徐光立刻让自己的心理团队去了解,通过给她做专业心理测试,很快找到了原因:原来,女孩的母亲再婚后,继父长期对女孩性侵,所以她心理崩溃,多次跳楼。
       这件事,让徐光寝食难安,他意识到物质的支持远远不够,这些孩子还需要心理支持和法律保护。为此,徐光筹备并启动了“心理援助”和“女童保护”两项计划,让更多偏远山区的孩子因此受益。
       在徐光的影响下,女儿和母亲也加入支教中。祖孙三代齐上阵,脚步遍布湖北、四川、云南各地。女儿做小老师的愿望得以实现,此后每个寒暑假,女儿都在支教的路上。有些地方条件实在太艰苦,连电都没有,冬天湿冷的晚上,只能围着一个小火塘取暖,女儿和母亲也从来没有任何埋怨。太过恶劣的条件,让团队里很多成员都无法坚持下去,身患罕见病的徐光却倔强地不肯放手。
       2019年的一天,一阵剧烈的疼痛让徐光失去了知觉。他被同事送进了张家港市人民医院,检查发现他心脏功能下降得严重,必须立即置换人工瓣膜。
       手术选在上海德达医院。这是一个大型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心脏停搏几个小时,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心脏无法复跳。医生告知他,白塞氏病人的风险更高。徐光意识到,这也许是生命的一次告别。
       远在内蒙古赤峰的父母都赶来了,徐光却不让告诉女儿,因为女儿正在申请爱丁堡大学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他不想女儿分心。
       直到手术结束后,徐光才和女儿通了个视频电话。女儿得知真相,哇哇大哭:“爸,你现在怎么样?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徐光怎么哄都哄不好她……
       由于麻醉时间过长,徐光恢复得非常艰难,胃口非常差,吃不进东西。
       一天,他看见医院里种了紫皮李,听说又酸又涩,突发奇想让母亲给他摘一颗尝尝。母亲踮起脚尖,摘下几颗。徐光吃下去,感觉胃里竟然好受了一些,当天就能吃下去饭了。母亲高兴坏了,每天都推着轮椅,沿着小路走到李子树下给儿子摘几颗。就这样,徐光又撑了下来。
一诺如山:与2万学子跨越千山万水
       术后仅仅两个月,徐光就赶往广西三江岭山,帮助当地筹建一所希望学校。
       这所学校由张家港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出资100万筹建。资金到位后,当地迟迟无法开工。徐光担心这个项目无法正常落地,为了山区的孩子,他硬着头皮出发了。他几乎是被志愿者搀扶着来到学校。刚做过大手术的他,胸前有个一尺多长的口子,途中稍有颠簸就是一阵撕裂的痛。但不管路多么难走,都阻止不了徐光前行的步伐。
       2019年夏,女儿顺利申请到了爱丁堡大学环境专业,飞往英国求学。而这一年,徐光和妻子结束了婚姻。这样一来,他更是把全部的精力留给了资助的“儿女们”。
       2020年,徐光再次带领团队深入大凉山探访,随行的还有苏州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徐光遇到了一对彝族孤儿:沙甲甲和沙甲。当地彝族人能歌善舞的,吃饭时,兄弟俩就给团队唱了一首歌《父亲》,唱着唱着,兄弟俩泣不成声。
       离开大凉山时,电视台的导演跟徐光说:“你回头看看,俩孩子肯定还站在村口那儿哭呢。”徐光回过头,孩子们的哭声被风带到了他的耳边。徐光决定当天不走了,下车把他们抱在怀里。两个孩子所在的孤儿院里,有四十多个孤儿,他们太需要关爱了。徐光临走时,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承诺:每年春天,他都会来看他们。
       这个承诺刻进了徐光的心里。从2020年开始,每个春节,徐光都会去看望大凉山孤儿院的孩子们。
       深冬的大凉山,时常下暴雪,有时雪的厚度深达一米多,非常危险。身边朋友都劝他说:“你身体不好,不必要每年都去!”可徐光知道,对于那些孤儿来说,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春节他去的那几天,他必须去。
       从2007年到2025年,19年来,徐光及其团队共资助了2万多名学生,其中有7000多名学生已经上了大学,这里面有的甚至成了飞行员。他先后获得中国公益先锋人物,全国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脱贫攻坚专项大奖等13个国家级、30多个省市及以下奖项。
       徐光的支教团队也越来越壮大,越来越专业。一次,女儿跟他视频时打趣地说:“等我回国,继续加入你的团队去支教。”没想到,徐光没让女儿把话说完,就认真地说:“现在你已经不符合条件,你没有专业师资认证。但是我们欢迎你资助一两个孩子……”女儿被父亲逗得哈哈大笑。
       2024年春节,徐光再次一人一车出发了。当他到达西昌后,原本就感冒的他,病情加重,只好赶往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看急诊。
       在诊室,一名小护士推着小车走到他身边,她看了一眼徐光的名字,慢慢摘下口罩。那一刻,双方都愣了,这护士竟然是徐光资助的“女儿”——沙阿呷!
       小护士直接扑过来拥抱了徐光,惊喜地说:“徐爸爸,真的是你!你怎么在这里?”徐光也同时问道:“怎么是你,你怎么在这里?”小护士笑着说:“我在这里实习。”瞬间,眼里充满泪水。
       徐光握着她的手说:“快去工作吧,现在病人多,都等着你呢。”她擦擦眼睛说:“好的,我下了夜班再来看你。”然后就帮徐光扎上了针。当一股清凉的液体进入徐光的手臂时,他想:这也是他公益事业的最高回报。
       女儿回国后进入苏州一家央企工作,和徐光相距60公里的距离。有时候,父女二人在苏州开会遇到,就一起喝个咖啡或吃个便饭……
       看着女儿的背影,徐光心中常常不舍,但他早已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不断地送别。活得充实,活得精彩,才会无悔。

编辑/李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