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 2025年10月下半月版
2025-11-05 16:59 知音官网发布

90后油田“创客”扎根荒原:一抹红衣万里青绿
杨柳岸
12年来,她从一个连阀门都拧不动的门外汉,到获得无数表彰的高级人才,一路上用汗水当笔,写出了自己作为“油二代”独有的荣耀——
暴击:撞碎的“温室梦”
王超博是个标准的“油二代”,从小听着《踏着铁人脚步走》的歌声长大。
父亲常年出差,母亲也在一线工作。小时候,她最开心的是父亲归家的日子,总是早早候在家属区外,等红工衣的身影出现。她兴奋地扑进父亲怀里,听他讲述在油田各处奔波的见闻。那些高耸的井架、轰鸣的机器,让王超博听得入神,脑海中满是对油田的好奇与向往。
2009年,19岁的王超博考入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成为年级11朵金花之一。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进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气分公司。
入职当天,父亲为她整理工装,叮嘱道:“穿着这身红工服,你就是大庆石油人了,这是咱的荣耀。好好干,在岗位上干出个样儿来!”
报到那天,班车上了高速,2个小时后到了作业区。接着,王超博和同伴们又搭乘吉普车来到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玉米地中间的一座集气站“徐深1”——这里就是他们的工作地。王超博的心中瞬间失落。原想着回到油田能在父母身边工作,没想到离家这么远,工作环境也和期盼中的明亮办公室完全不一样。
第一天去现场,没有任何经验的王超博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看客”。看着师傅们的动作丝滑到位,她郁闷地叹了口气:“不只是知识没地方可用,连自己都没有地方可用。”她看到同学们在朋友圈分享的优美工作环境,再对比自己的处境,挫败感涌上心头:“学了那么多知识,就是为了来这儿当个啥都干不好的工人吗?”她不断否定自己的选择,幻想过段时间能回到市区实验室或科研院所。
“一个月,最多待三个月。”第二天正式上班,王超博的背包里面塞满了零食、平板电脑和杂志,一心想着“摸鱼”。直到有一天发生的事,瞬间改变了她的想法。
当时正赶上设备检修期结束,准备全站复工。气井投产人手不够,老师傅把中控室监控参数的任务交给了她。去井口前,老师傅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对照标准盯好数据,一旦发现异常,要第一时间在对讲机里喊我们!”
她满口答应。可等老师傅一出门,她看着站控系统密密麻麻变化的参数,心想:“这工艺流程在大学专业课上早学过了,一点波动能有啥大问题?”便往椅子上一靠,大脑放空,计划着下班去哪儿放松吃美食。当老师傅从现场回来,一看监控界面瞬间炸了:“参数变化这么大,你咋没和我们说一声啊!”
她才发现开井期间温度变化,瞬时少了一大半,管线内可能已发生堵塞。意识到惹了大祸,她低声辩解:“我以为参数差得不多,应该没啥事儿……”一向温和的班长严肃打断:“在‘徐深1’,就没有差不多,只有符不符合标准!”说完立刻返回井口排查堵塞点。
看到因为自己疏忽,让全站人几个小时的工作白费,王超博愧疚得不行。特别是想到离家前父亲的叮嘱,自己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还谈什么荣耀?
班长带王超博去了荣誉室。一张张老照片,一枚枚荣誉牌,尤其是那首根据真实事迹创作的打油诗《站立的棉裤》,给她上了生动的一课:在-30℃的夜晚解除冻堵,连续4个小时,棉工服被蒸汽打湿结冰,脱下来后“屹立”不倒,像极了一代又一代坚韧的石油人……“咱们站不大,但整个哈、大、齐地区的民生用气都从咱站外输,工作必须高标准!大学生也要能做好小事!”班长的话让她心中和肩上有了使命感。
一周后回家,母亲包了她爱吃的饺子,刚进门就端上桌:“快来,饺子煮好了。”父亲也在,见她情绪低落,没多问工作,只是把一盘刚炸好的花生米推到她面前:“尝尝,配饺子香。”她鼻子一酸,愧疚得眼泪差点滚落。那一刻,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采气场好好干,争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
觉醒:“摸鱼包”换成“奋斗册”
从此,她的背包里,专业书籍和笔记替代了零食,上班时寸步不离跟在师父身边,边学边问,被师父起了“百问小王”的外号;下班后在寝室复盘工作笔记,还把大学教材拿出来重温。
“是个会总结的丫头。”师父的夸奖让她信心渐增,她希望像师父一样文武双全。盛夏,她顶着烈日贴近管线分辨气流声,汗水一遍遍浸透衣领;冬天在户外巡检,一圈下来冻得手脚冰冷。
王超博发现,在冻堵初期和少量泄漏时,数据不能及时体现变化,但气流声音却与正常时不同。于是,她专注研究声音与流量的关系。
经过巡检过程的千百次练习,她练就了“听声判断天然气流量”“数据定位”两项绝活儿,超前判断故障12次。一提起这事儿,老师傅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超博丫头这一手绝活儿可是不得了,像中医听诊一样,能给管线看病!”
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在岗位上发挥了作用,再加上周围人的肯定,她觉得自己属于这里!
2017年,王超博报名参加集团公司技能竞赛。父母得知后有些担忧,母亲问:“比赛强度太大,还要封闭几个月集训,你能受得住?”她坚定回答:“爸妈,我想试试!”父亲在电话里沉默片刻,说:“爸知道你性子犟,想干就干,但得记住,身体是本钱,别硬扛。”
技能竞赛很多项目需要体力,与身高体壮的男性相比,她缺乏优势。体力不足就多练、苦练!每天中午男选手休息时,她留在场地加练倒换流程、开关阀门,小臂每天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
经过初赛、复赛,王超博成为进入决赛的唯一女选手。可决赛时,她突患过敏性鼻炎,浑身水肿、呼吸困难,最终与领奖台擦肩而过。
回家后,父亲拿出药酒,边给她揉膝盖边说:“败了怕啥?爸跑长途,哪有不绕路的?关键是长记性,下次按正确的路线走。”母亲也安慰道:“你能进决赛,就是采气女工最好的成绩!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在爸妈心中这很‘荣耀’!”
王超博说出心里话:“我打算坚持走技能序列,继续当个工人,采气女工还能有更好的成绩!”父亲沉思道:“只要你想清楚了,爸就支持你。”
之后的一年多,王超博陆续拒绝了四次管理岗和技术序列的竞岗机会。同事们疑惑道:“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且是个小女孩,为啥偏偏就扎在这一线呢?”“工人岗辛苦,这儿又远,收入又不比管理岗、技术岗……”领导劝她考虑一下,她婉言谢绝:“父亲曾给我分享过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话——‘只要专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没有攻不破的禁区。’我就想在生产一线当个工人,把该解决的难题解决掉。”
王超博所在的采气101班组,是徐深区块的枢纽站,每天需要巡检12次,要完成累计几百个资料录取、数据分析和日常维护管理等工作,任何微小参数异常都可能在2分钟内影响整个管网平稳运行。她沉下心来,花几个月时间和班组共同总结出“9区25点网格巡检操作法”,在分公司推广应用后,班组排查整改隐患近百项。
一件件小事的成功,让王超博信心倍增,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钻。
2020年,第二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采气工竞赛在长庆油田举行,王超博觉得圆梦的机会终于来了。上次大赛的资料她都带回了家,经常重温、重读,“动态分析”“综合理论”这些项目的成绩在团队中遥遥领先。对于再次参赛,父母既支持又担心她身体,发消息叮嘱:“你尽力就好,要注意身体!”这次比赛,新增“井口更换压力变送器”的项目,需要选手在三分钟内多次上下近60厘米高的平台,完成5个采气树阀门开关动作进行流程倒换。
实操项目对于身体单薄的王超博一直是难关。为了能够完成操作,她和之前一样拼了命加码训练。超负荷用力太大,频次太多,导致她膝盖积液的老毛病也犯了。可即使付出这么多,操作时间还是被男生落下一大截。而她的情绪,比复发膝盖积液的腿还沉、还疼。
一天,她在实训场地看到一块宣传板上画着铁人王进喜“识字搬山”的故事。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拜身边的人为师,经常学习到深夜。他说学会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他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王超博深受激励。她学习铁人的方法,每天对操作项目的细节和心得复盘,并整理成笔记,寻找可以调整改进的部分:由原来的小臂发力,改为重心下移,腰部绷住,由大臂和肩膀同时发力。一周后,她与男选手的差距明显缩小。临近比赛,她的计时已领先男选手。
逆袭:采气女工到龙江工匠
六个月的封闭训练,王超博废寝忘食,磨破了几十副手套,手上的老茧一层叠一层。决赛当天,站在全国技能竞赛的场地中央,压力让她心头一紧。想起临行前父亲“沉着冷静,你已经成功挑战了自己,无论什么成绩都是收获”的鼓励,她迅速稳住心神,整套操作行云流水。
这场决赛,王超博创下大庆油田9分35秒完成清洗更换孔板节流装置、22秒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最快纪录,荣获竞赛个人银牌,综合理论单项第一、团体第一,实现大庆油田采气女工奖牌“零”的突破。
以前,站在纵横交错的管线、庞大的设备中,王超博显得茫然又失落。现在她觉得,管线的黄色、设备的银色、站场周围玉米地的绿色,还有自己穿着的石油红,都是蓬勃的颜色。
短短两年时间,王超博两次破格晋升等级,成为大庆油田采气工工种唯一的女高级技师。
瞩目的成绩背后,是对父母的亏欠。
由于大半时间在采气场,她三四个月才回家一趟。父母通过公众号和网络平台关注她的动向,看到她参加活动、获得表彰的新闻,母亲会转发给她,提醒“忙完早点休息”;父亲则会把新闻链接转发到家族群,配上一句“我闺女,不差事”。
家里房子大修,父母忙了3个多月,联系工人、购买材料、清洁整理,她因工作繁忙一次没回家帮忙。结束工作回家时,迎接她的是整齐的房间:按季节整理好的工装,工作笔记、荣誉证书收在收纳箱里。
每次假期回家,父母会提前问她想吃什么、几点到家,冬天她一进门,母亲就端上热汤:“快趁热喝口汤,暖和暖和。”母亲节,她给母亲买了新款手机,因为听见母亲说旧手机很卡;父亲生日,她送了件质地柔软的T恤,父亲穿上后逢人就说:“我闺女买的,舒服。”
2023年,由王超博领衔的创新工作室投入使用,她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3项操作法,编写了3本培训教材和题库,累计完成授课400多课时,培养的选手中有17人荣获国家级大赛奖牌。她领衔组建“青年突击队”联合采气分公司地质工艺研究所,带领大家揭榜挂帅了又一个油田级难题,对“地面管线频繁冻堵”发起冲锋。
他们对分公司管辖的233口气井进行冻堵风险分类,自学用软件进行工艺模拟。那时缺乏化工基础的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晦涩的词汇、全英文的界面,还有团队几十次模拟失败的打击。看着弹窗“铛铛铛”不停跳出来的错误提示,就像是在王超博心里打退堂鼓。
电脑桌面上那句“只有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的壁纸,又让她提起信心:“路是人走出来的。采气人,得争气呢!”要争志气,还要争天然气!王超博下载视频资料反复学习,还请教专业人员寻求帮助,终于找到反复运行失败的关键原因。
当显示屏上那个9平方厘米的“运行系统顺利导通”小窗弹出的时候,王超博和同事们感到眼前一片豁亮。很快,这一技术成果被运用于大庆油田多个区块,成为油气开采环节绿色化转型的重要实践。截至当年底,他们完成13口井的应用试验,累计增气1892万方,创效近2554.2万元。
王超博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立以来,她带领团队解决难题30余项,完成创新成果57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奖109项,累计创效4038.56万元。
她先后荣获“龙江工匠”、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新时代青年先锋等多项荣誉。2025年8月,王超博入围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敬业爱岗名单。
每次获得新荣誉,她都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总是透着骄傲:“好闺女,有出息,没给咱石油人丢脸!”而她总会说:“爸,这红工服,我穿得值!”
从父亲整理的红工服到她胸前的奖章,从老一辈的“吼一吼”到新一代的“钻一钻”,石油精神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而王超博,正是这滚烫传承中最亮眼的一抹红。
编辑/李雪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