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1年9月 下半月版

2021-10-18 09:57 知音官网发布

我在海底种珊瑚
张东亮

 
  珊瑚礁不仅绚丽无比,它的枝丫产生的空间,更是各种海洋生物躲避天敌的家园。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及人类的破坏,我国的珊瑚礁不断因白化死亡而“消失”。看到这令人痛心的一幕,陈宏开始研究人工培育珊瑚苗,潜入海底种植。这个被人视为“天方夜谭”的想法终于成功了。他建起了中国最大的珊瑚科研与培育基地,其学术成果填补了国际珊瑚研究的多项空白。
  2021年秋天,他已在海南岛周边海域种下了上百万株珊瑚。这种“水下热带雨林”成为众多鱼类、贝类、藻类生存的新家园。他的梦想是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的“大堡礁”!
在三亚,与珊瑚结缘
  今年56岁的陈宏是浙江人。他与珊瑚结缘始于1987年,那是海南建省的前一年。他大学毕业后,入职中科院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在开展珍珠贝研究的同时,逐渐从事珊瑚的观察等实验。
  陈宏第一次与三亚的大海“邂逅”,发现海是那么的蓝,这片神奇而辽阔的蔚蓝让他震撼。这片海域,物种特别丰富。陈宏从船上跳下去,把头埋进海水里,睁眼看到那个景象的时候惊呆了:“感觉就像自己掉进了金鱼缸里,周围的鱼都在看着你。当时心里唯一的感受就是,我为什么不早点来,原来这才是海的样子!”
  22岁的陈宏很快学会了潜水,就迫不及待想潜下去看一眼“海底花园”——珊瑚礁。“它们就像一簇一簇的花儿,色彩斑斓,美丽又脆弱。”第一次见到活珊瑚,他被这绚丽神秘的生物深深吸引。
  “那时候三亚凤凰岛海域有大片珊瑚,退潮时海滩上到处都是。”陈宏难忘珊瑚繁茂的盛景。他说,“珊瑚是一个群体,上面有成千上万个珊瑚虫,可以无限地分裂生长。”
  珊瑚礁被科学家誉为“海底热带雨林”。它的枝丫产生的空间,就是各种海洋生物用来躲避天敌的家园。鱼类、贝类、藻类等聚焦其上,成了近岸海域生态稳定的重要基础。所以珊瑚礁附近一定会围绕着大量色彩斑斓的鱼,海底下最漂亮的照片一定是在珊瑚礁附近拍的。
  没想到,那一带能找到的活珊瑚越来越少,想找到它们已经非常难了,直至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陈宏跟当地老渔民聊天时,他们说小时候看到的景色太美了。几十年前这里的珊瑚礁覆盖率非常高,和现在任何一个热带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只是后来很多珊瑚礁都慢慢不见了。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省的海洋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在近海以及三沙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不过,由于人类破坏和海洋环境的变化等原因,珊瑚礁退化已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的严峻问题。研究珊瑚,那时在国内是新兴领域,有很多未解之谜。“当时人们连珊瑚死亡原因都搞不清楚,更别提种植,国外技术也刚刚起步。”
  陈宏介绍说,珊瑚礁是由一个个珊瑚虫组成的,每一个孔洞都会助长一个珊瑚虫。当珊瑚虫长到一定程度,它就一分为二成两个珊瑚虫,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珊瑚礁。到了产卵的季节,每个珊瑚虫会在同一个时间向海里面排放珊瑚卵,过了七八分钟再排一次精子。这个时候就会看到海里漂着珊瑚虫的卵子和精子,场景非常梦幻,就好像在太空见到了外星生物一样,黑漆漆的海水里漂浮着一个个红色的珊瑚卵。
  珊瑚卵和珊瑚精子碰撞在一起受精之后,会长出浮浪幼虫,大概会有一周时间,供浮浪幼虫去找到一个安家落命的场所,死去的珊瑚礁是最好的选择。当这些浮浪幼虫落到礁石表面,它需要跟表面的藻类竞争,赢了的话,这块区域就成为它的家,它就在这里慢慢开始扩散,几年过去,那块礁石就变成了珊瑚礁。
  珊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它的皮层会吸引一种叫虫黄藻的藻类,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给珊瑚提供能量,这是珊瑚继续活下去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如果珊瑚被打断了掉到海底,会被海沙掩盖住,得不到光线的照射,那虫黄藻就会跑掉,珊瑚失去了能量来源便逐渐白化,最后死亡,很多珊瑚最终被海沙掩盖。
不惧凶险,潜入海底种珊瑚
  2003年,陈宏创办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开始了被他称为“逆水行舟”的珊瑚培育种植研究。热闹的三亚湾旁,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摆满了试管、量杯、分子仪等实验器材,屋内一切都静悄悄的,这就是陈宏的实验室。
  他说:“其实珊瑚礁退化是全球共性问题,全世界范围的珊瑚礁消失,主要是因为海水温度升高,珊瑚在高温下发生了白化。我立志研究珊瑚,让水下斑斓世界重现。”
  他希望通过自己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恢复珊瑚生态的状况。陈宏说,珊瑚能够平衡海底的生态。千姿百态的鱼鳖虾蟹、贝螺虫藻,都在珊瑚礁聚族而居和繁衍生息,这里旺盛的净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的生命发动机,形成了海洋生命最丰富的基因库。如果珊瑚礁没了,这些动物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所以,这项工作太重要了!
  陈宏还记得,起初提出想要人工培育珊瑚苗,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研究培育珊瑚的每个步骤都异常艰难。“先弄清楚珊瑚致病和死亡的原因、珊瑚群落的生长规律,再逐步摸索珊瑚修复保护技术。”陈宏说,海底种珊瑚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要想让大海里的“热带雨林”重现,就要通过潜水,在深邃幽蓝的海底不断种植珊瑚。这有点像在荒漠里种树,这个“树苗”其实就是珊瑚苗。那么这个珊瑚苗从哪里来呢?要把它捣鼓出来可就难了!
  每年3—5月的珊瑚产卵期,陈宏会远赴三沙海域,将海域中的珊瑚受精卵带到岸上来,在实验室里进行人工孵化。孵化后的珊瑚幼虫,慢慢地附着在陈宏自主发明的“珊瑚核”上,将其有效固定且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借助钢钉将其固定在海底。
  在海底“种珊瑚”,听起来好像是世界上最美、最浪漫的工作,可美丽背后却异常艰辛。陈宏说,其实,在大海里种植珊瑚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把珊瑚连同珊瑚架绑在网上,带着网潜入水底,把网罩在礁石上。珊瑚架要用钢钎钉在礁石中,这样,就算是风浪来势很急,珊瑚也很难被冲散。
  种完一张,再浮上来,绑第二张网,如此反复,一天要沉浮十几次,但这已算快的了。在他发明这种方法之前,种珊瑚只能像插秧一样,一株一株地种。
  如果海底没有礁石,就要投放一个个近两吨重的大型水泥基座来代替,然后再套上礁盘,每个礁盘可以种200株珊瑚。“蛙人”下水后,把珊瑚苗的盆栽套在礁盘的格瓦上,底部再用螺母拧紧、固定。
  移植一周以后,还得下水观察一次,如果珊瑚没有变白,说明暂时存活了,但这还不算完,接下来每隔几个月,他都要通过卫星监控这片海域,看看珊瑚有没有被冲走。这个过程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直到珊瑚成为礁盘,足以抵抗海水冲击,才算移植成功。
  陈宏首先在三亚凤凰岛礁设立了一个培育实验点。每当同事们下水前,陈宏总会耐心叮嘱:“慢点放,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潜至海底作业时,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可谓“危机四伏”,陈宏就曾遇到过不少危急时刻。有一次,他在某海域潜水调查珊瑚礁,在水下12米处潜水服意外漏气,“当时只有3分钟的时间,情况十分危急。”在紧急时刻,他根据经验马上卸掉沉重的铅块升到水面,被机灵的同伴及时救援,这才避免了一次重大意外。
  还有一次,陈宏在凤凰岛投放人工珊瑚礁石时,绑着1吨多重礁石的绳子一下子缠到身上,将脖子死死勒住。幸亏后来他急中生智,立即用潜水刀割断绳子,才和死神擦肩而过。很难想象,像这样的“水下惊魂”,只是陈宏平时工作的一个个小插曲。对此他并不觉得害怕,经常是平复心情后,继续做实验。
  在三亚凤凰岛珊瑚培育示范点,海面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浮球。陈宏说,每一个浮球对应的海底都有一张珊瑚苗床,上面生长着500株珊瑚苗。
  慕名到这里参观的外国海洋专家和环保专家等,都会非常好奇地看一下陈宏的这个“秘密花园”。这是他进入凤凰岛礁培育实验点后,培育出的数十万株珊瑚礁,五彩斑斓,非常壮观。各国专家学者参观后大开眼界,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2019年12月,第二届珊瑚礁国际论坛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研究专家齐聚三亚,为修复和保护珊瑚礁“支招”。陈宏就是其中的“明星”人物。
打造中国的“大堡礁”
  陈宏把珊瑚视作自己的孩子,从选种、制定培育方案、开始培育、暂养到移植,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个生命周期他都了如指掌,“我们培育了30多种珊瑚苗,不同的海洋环境、珊瑚习性都有不同的培育方案。像鹿角珊瑚,拇指头大的苗放下去,一年能长到两个拳头那么大,我们大概一个季度要下海观察一次,就担心出现疾病或者营养不良的情况。”
  陈宏说,通过这一方法培育的珊瑚成活率平均为70%,最高的一批已达到了99%。这个数字让他倍感欣慰。如今陈宏已能通过单水螅体无性繁殖的方式,移植硬珊瑚的所有品种,可以有效地解决珊瑚无性繁殖、难以经受台风考验等难题。
  西沙永乐群岛附近的海域,是陈宏进行珊瑚及珊瑚礁物种繁殖与移植的主要场所。鸭公岛上有座小木屋,那是陈宏种植珊瑚时的实验室兼生活居所。
  有一次他作业时,因为浪太大,工作船两次撞到礁盘上损坏了,值得庆幸的是没有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但这次历险后,有5位志愿者因无法承受这里的艰苦环境和高风险,来到西沙不久,就要求撤离。最终志愿者们走了,陈宏留下了。
  鸭公岛上的一位渔民许老伯却说:“陈老师干活真是拼命,浪大还敢驾船迎浪出海,最终船坏了,还是我把他救回来的。一般人一天只能潜水90分钟,他一天的下潜时间是别人的几倍,口渴了浮上来喝口水,又潜下去继续干,他一天能种500株珊瑚。”受陈宏感染,许老伯总是尽力帮他干些活。
  在此期间,陈宏还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一个珊瑚新物种,以及两类珊瑚疾病,首次在硬珊瑚体内发现珊瑚卵子。此外,还对自己研制的珊瑚礁激光测量仪、珊瑚移植机等三项新产品进行了海试。
  现在,陈宏和自己的团队不仅在三亚凤凰岛西侧海域培育了20多万株新生珊瑚,还在三亚崖州区、陵水等海域建立起了中国最大的珊瑚培育和繁殖基地。“农民的田在地里,渔民的田在海上,而我的田在海底。”
  陈宏通过研究发现,在三沙和海南岛本岛海域,完全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技术,重建一处崭新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珊瑚礁,不仅能满足高端旅游需求,还能带动渔民转产转业。
  其实陈宏做这一切非常不容易,首先缺的是钱。因为这是一所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只能通过承担科研项目申请的经费勉强支撑。其间,他分别承担或参与的国内外重要的科研项目达20多项。
  陈宏已经创造了国内繁殖且成活数量最多的珊瑚移植纪录,建立起了中国最大的珊瑚科研与培育基地。与此同时,珊瑚科研填补了国际珊瑚研究的多项空白。
  陈宏说,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它由体态玲珑、色泽美丽的珊瑚虫聚集而成。它们最终形成大自然的瑰宝——珊瑚礁。在海洋中,珊瑚礁虽然只占据不到0.2%的面积,却养育了1/4的海洋生物种类,还有近1/3的海洋鱼类生活在其中。作为海洋生物的庇护所,如果珊瑚礁退化,将直接导致鱼类数量下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其间,经常有人非常好奇地问陈宏,珊瑚是个动物,那它的寿命是多长?他解释说:“如果不破坏它的生存环境,珊瑚就会一直生长。在人类出现之前,珊瑚已经在地球上演变了上亿年的时间,它也经历过一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整个海域被冰封死了,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下,珊瑚依然可以恢复过来。它不需要帮忙,只要人类少去祸害就可以了!”
  陈宏说,越美丽的东西越脆弱。比如,每个游客到海边都会往身上涂防晒霜,这些保护我们不被晒黑、晒伤的防晒霜,里面的羟苯甲酮,堪称珊瑚礁杀手;还有一些人在海边游玩之后,就会随手把穿烂的拖鞋、泳裤、泳衣直接丢在海里或者沙滩上,这些物质沉淀到海底的珊瑚礁上,一片一片的珊瑚礁就会白化死亡;渔民会拿渔网缠绕在珊瑚礁上面,这种拖挂同样会给珊瑚礁带来伤害。为此,陈宏还在网络上发视频和文字,进行科普宣传,呼吁人们保护珍贵的珊瑚。
  内行都知道,种下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珊瑚苗,就有可能长成面积超过几个足球场的珊瑚礁。然而,随着近岸污染的加重,珊瑚礁面积曾大量减少,我国管辖海域最广的海南省为此出台全国第一个珊瑚礁保护条例,珊瑚礁成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点。这也让陈宏信心倍增。
  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它位于南半球,纵贯于澳洲的东北沿海。它最宽处161公里,有2900个大小珊瑚礁岛,自然景观非常特殊,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陈宏的梦想是,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的“大堡礁”!
  到2021年秋天,陈宏已在北至海南陵水,南到西沙群岛的海南岛周边海域,种下了上百万株珊瑚,而且这些新培育的珊瑚长势良好,有些已经成了鱼类、贝类、藻类的生存新家园。他笑着说:“拥有大面积的美丽珊瑚礁,不仅能提升海南的旅游形象,更能有效改变海洋的自然生态环境。”  

编辑/征 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