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视频发展应正视哪些问题

2019-06-24 11:25 知音官网发布

       编者按 5G技术的商用,为视频内容创作打开了新空间,无疑也为短视频的井喷创造了外部条件。但外部条件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投身视频领域一定会成功,视频又应在发展过程中正视哪些问题,处理好哪些关系?这都将是当下渠道过剩时代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优质视频内容将是长期稀缺资源
 
       大众碎片化的阅读场景和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让短视频成为近几年新生代媒介广泛使用的产品形态。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8.29亿网民中,手机网民占98.6%。其中,使用短视频的网民有6.48亿。有关机构预测,未来5年在线视频量将增长14倍,70%的手机流量将消耗在视频上。
 
       未来,5G的高速率、低时延和万物互联的网络架构会怎样影响媒体传播?机构媒体又将如何抓住新风口下的“起飞”机遇?当“5G元年”2019年的时间已经走过1/3时,不少业内学者、专家、媒体从业者对5G时代的媒体传播形态进行了更多的畅想与预判。
 
       “无视频,不传播”的时代已然来临
 
       今年1月中旬,《传媒》杂志社社长、主编杨驰原参加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应对策略”培训班。在为期近20天赴美国纽约、洛杉矶的学习交流中,杨驰原感受到,在美国,每一个媒体都在研究短视频的制作,但是,因为美国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发达且高速的移动通信网络,因此,他们的视频传播速度并没有中国快。
 
       杨驰原将这个体会向参加4月29日由封面传媒主办的5G时代视频传播研讨会的嘉宾作了分享。而对比国内目前的传媒业现状,他认为,移动短视频传播时代已经来临。同时,他表示,在经历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4次传播革命后,我们迎来了第五次传播革命——移动传播,其载体是智能手机。而随着5G的广泛应用,视频将会大量涌现。
 
       确实,从近几年国内媒体发展的情况看,短视频如井喷般出现,生产短视频的平台也纷纷建成。
 
       2016年9月,新京报社“我们视频”上线,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今140多人,是国内纸媒较大的做视频的团队。
 
       2017年1月11日,澎湃新闻正式上线“视频频道”,在原视觉中心的基础上做视频产品,以“聚合+原创+直播”为定位,目标是做原创视频提供商、事件直播驱动者。
 
       2017年5月,北京时间股份有限公司对短视频以及直播进行投入。
 
       2017年12月,好看视频正式上线,这是百度公司推出的综合视频平台……
 
       从传统纸质媒体脱胎而来的封面传媒,今年4月底全新改版新闻客户端,更是喊出了“无视频,不传播”的口号,每一条新闻均以视频加新闻标题的形式呈现,视频采集每日可达500条。
 
       “短视频的优势是链接最直接,是当下网民更加感兴趣的方式。”封面新闻执行总编辑周琪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从事短视频生产的机构媒体的想法。
 
       对此,齐鲁晚报社总编辑廖鲁川也认为,在新的传播形势下生产视频内容,报社的人的优势在于没有条框束缚和包袱,不过于讲究灯光、角度、画面等。因此,他表示,视频内容也将是齐鲁晚报社客户端齐鲁壹点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技术与内容的关系需处理好
 
       有着30年纸质媒体工作经验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社总编辑梁凤鸣,面对5G时代也是感触颇多。不过,在他看来,就视频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机构媒体应该处理好关于短视频的几个关系。
 
       从短视频的长与短来看,时长不是主要问题,内容和价值才是重要因素;从视频传播的数量与有效性来看,海量的视频信息增加了受众阅读的时间成本,但是获得有效信息反而不足;从信息传播的快速、权威、真实性来看,媒体该如何做出选择;从生产者与用户关系上来看,信息生产与传播不是自我欣赏,目的是将信息传播得更远,那么,在融媒体时代,媒体要影响哪些用户,用户需要什么,这需要机构媒体多加思考。最后,梁凤鸣认为,如今的媒体融合不再是初期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而是包含了智慧城市、万物互联等连接一切的媒体融合,这样才能体现媒体的价值。
 
       “如果没有技术,就没有‘我们视频’,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视频制作成本很大程度的降低。比如,过去一场直播只能是电视台才可以做,但是如今却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实现,并且手机端的直播成本仅仅是电视台直播的几十分之一。”新京报社“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肯定了新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他认为,智能手机与网络结合在一起,给纸媒带来了在视频领域中的发展机遇。但是,彭远文也同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技术刚刚出来的时候需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比如,新技术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实用性怎样?技术成熟的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使用的程度并且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
 
        据彭远文介绍,新京报社的“我们视频”之前与一家技术公司谈过合作,在客户端平台开发上提供上传、直播、制作、剪辑等一系列流程的技术运用,“我们视频”对技术的需求也很清晰。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作为内容生产方的“我们视频”发现视频内容的上传与下载速度不同步,上传速度同百度云相比慢30%,这大大影响了使用的效果。
 
       “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一定要与新技术相结合,成为内容与技术合作的基础。”周琪说,这是封面传媒与传统商业互联网公司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一体会可以作为即将加入短视频生产的机构媒体的经验借鉴。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优质的内容依然是一张王牌,也一直是稀缺资源。
 
       “很多年前有从业者认为,互联网缺的不是渠道,而是好的内容与作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北京时间副总编辑王海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是5G时代来临,依然缺的是短视频的优质内容。而在泥沙俱下的短视频发展的当下,主流媒体应该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有价值的短视频内容。
 
       王海认为,未来短视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对热点事件快速反应和立体化跟进,以及恪守社会责任,做好正能量的传播和推广。据其介绍,2018年10月,北京时间曾在全网征集暖视频,两个月时间有1万多条内容参与,微博上有2.7亿阅读量。“互联网上对于正能量的、温暖的短视频内容需求量很大。”王海说,这是3年来,他们做短视频生产最大的感受。
 
       而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孙鉴对澎湃新闻的视频频道提出四点要求,即看见现场快准狠、独特视角做原创、事件驱动上直播、独到策划深交互。这算是生产优质短视频的宝贵经验。在很多时候能够看到不少新闻让人心潮澎湃,但是越澎湃,就要越冷静。孙鉴说,这是作为新闻人在报道新闻、制作短视频时的一种状态,也是作为新闻人应坚守的一种理念。
 
       “制作每一条短视频都非常不易,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素材整理。”因此,在孙鉴看来,“每一条短视频都是一架‘大飞机’。”
 
       5G对传媒业的影响要深知
 
       当即将迎来第五次传播革命时,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未来?如何在5G时代把握新趋势?
 
       “5G时代就是视频大行其道的时代,视频已经成为传播以及人们认知等最重要的媒体形式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这样说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颜梅认为,“短视频这种天然具有零碎以及细节化特点的表达方式虽然不适于一些专业性、复杂性的话题,但比较适合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延伸性热点话题及新闻。未来5G技术的普及,将会进一步提高受众对视频的接受度,作为媒体,应该适应这种变化。”
 
       “技术升级促进了内容呈现密度的迭代。”好看视频总经理曹晓冬认为,4G时代是视频传输1.0,5G时代将是视频传输2.0,后者与前者的差别是,4G时代是以视频消费为主流,5G时代是以视频生产为主流,同时,5G时代的主流内容将倾向于新闻类、知识服务类等的视频化。
 
       “从国内外传媒业的发展来看,技术确实是传媒业变革的根本力量。”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认为,从1G到4G,让我们看到新的传播方式的产生,更多用户的介入,这使传媒的边界不断扩大,市场也逐渐扩大。5G带来技术设施的提升,也将形成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新技术的红利将会促进更多的人去使用,除视频外,新技术还会激活一些新的媒体产品并得以不断发展,如VR、AR、MR等。同时,郭全中还表示:“作为传统媒体,谁能在机制上进行更大的创新,谁具有更强的市场化能力,谁就会获得更好的市场机会。”
 
5G时代视频将大行其道
 
       “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万物互联,在5G的推动下,正在成为一种现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在5G时代视频传播研讨会上这样说道。他认为,5G时代就是视频大行其道的时代,视频已经成为传播以及人们认知等最重要的媒体形式之一。
 
       形成泛众表达框架
 
       过去互联网上,虽说人人都是传播者,但是都以书写形式为主,书写仍然以精英人士为主流。而且,在书写时代,能够在网络上表达思想、看法的仍然是精英。喻国明认为,视频是与之前媒体表达方式不同的一种媒体形态。他说,在视频时代,表达权给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视频这种最为简要、直观的形式与大众分享,这是具有革命性的改变。
 
       同时,喻国明认为,短视频领域目前确实存在乱象,但是,仍然要从中看到革命性的改变。乱象需要整改、提升,因此,媒体要进一步做好普通表达者与精英表达者之间的沟通,形成一种媒体生态,形成泛众表达的框架。
 
       做好视频标引工作
 
       5G时代带来了传播的快速,必然会伴随海量视频的出现。喻国明认为,5G带来极大便利,中长视频会崛起,今天的短视频将会受到未来中长视频的冲击。因此,他表示,在中长视频崛起后,短视频生产者如何与中长视频生产者形成分工是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他看来,中长视频可能会在某些传播内容上成为压舱石、定盘星,起到主流、重大的作用。而短视频将起到导读、索引、连接等作用。同时,面对海量视频的出现,喻国明认为,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要形成类似于文字传播所具有的知识图谱方式的分类、连接,使人们在接触一个信息时,就能够接触到视频供给的结构,提供具有体系化的视频,形成视频间相互比较、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链接;其二是要对视频本身做好标引,因为文字无法驾驭海量的视频内容,只有标签打得好,才能使视频资源被再次使用得更加充分、灵活。因此,喻国明认为,标引工作是对视频资源盘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对动态视频的标引是能够高效完成的。
 
       创新需要更多脑力
 
       视频这种传播方式的出现,是对社会认知方式、决策方式,以及科技赋能的重大改变。喻国明认为,作为从业者,要为行业在制度创新、规则创新上作出贡献。“我们最了解传播领域的要求是什么、规则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做出努力的话,就会面临着其他方面对我们的约束。”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内容原创、平台分发,以及与其他内容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平衡,是应当思考的课题。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内容具有广泛、微化的时代要求,那么,能否对内容的版权提出微化处理,从而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内容服务、题材使用、价值服务的要求,以此使内容版权的市场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喻国明举例说,某一位家庭成员想给父亲做一个群星祝寿视频,但是,现在现实情况不允许。如果视频的标引在人工智能做得很好的前提下,以“微版权”的概念,使用剪辑的形式,形成视频,该用户不用付出高昂的版权成本,便可制作出自己需要的视频。这种形式对于版权所有者而言,其版权变现的回报将更高。
 
       喻国明畅想,如果版权通过微化处理,那么,媒体领域还将会出现一种新的形式——微剪辑。通过对视频的创意性剪辑,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作品、植入性广告、软文等,这种新的剪辑形式所释放出的创意能量将是今天难以想象的。
 
       因此,喻国明表示,在5G时代,在视频大行其道的明天,需要媒体人自己去创造,通过制度创新、规则创新,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做自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微信号、传媒瞭望公众微信号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MiRH-u9I0L_XsDCu3AwT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