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760期

2022-02-14 16:08 知音官网发布

拓荒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的芳华岁月
       1980年代,深圳1/4的高楼都是由基建工程兵承建,他们将奋斗、纪律和使命感等一系列精神元素,注入这片由他们一砖一瓦建成的城市。40年过去,深圳的拓荒史逐渐隐没在了拔地而起的楼宇间……
 
去南方的先遣部队
       1979年9月,一列从辽宁鞍山出发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南方疾行。车上满载着帽徽、领章熠熠闪耀的解放军官兵。这是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个团,有3个土建连、1个汽车连、1个土方机械连等,共1041人。他们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而来,对葱绿满眼的南方充满好奇。眼下,他们口中所谈,心里所想,都是南海边的目的地——深圳。
       6个月前,深圳才从宝安县更名为深圳市,两个月前,中央才正式决定试办“出口特区”,11个月后才会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为经济特区;吴南生刚被习仲勋点将为深圳市委第一书记,梁湘则还在广州。
       基建工程兵能与深圳前行的脉搏共跳动,一方面得益于部队首长们断然决定派兵南下参加特区建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深圳市委、市政府向中央的一再恳请。深圳大建在即,却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仅有一家几百人的市属建筑公司,一个仅有10多人的建筑设计室,还有三个水泥厂、一家红砖厂、一家石灰厂,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根本承建不了大型的建设项目。中央很快予以批准,一道命令传到鞍山,将这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官兵送上了飞奔的列车。
       另一支工程兵部队也接到了南下的命令,那是基建工程兵36支队352团的两个连。这两个连队算是增援部队,被编入了先期到达的队伍里。
       部队驻扎在与荒山野岭无异的通心岭片区,砍掉丛生的茅草荆棘,搭起了简易窝棚。官兵们有些失望,日夜盼着的深圳,不过是满眼的荒凉与落后。
       官兵们多是北方人,从未见过如此“热情好客”的蚊虫,一叮就是一个大包,十天半月好不了。官兵们最难理解的是,海边的深圳竟然缺水,挖一口井,打出水来又苦又涩;天上明明一轮烤得肉痛的烈日,倏忽间台风卷地而来,将窝棚迅疾扫上了半空。
       深圳百姓对官兵们也将信将疑,说:“这么年轻的娃娃兵,能够建起房子吗?”官兵们很快便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了。市委、市政府交给了工程兵一项艰巨任务——建造市政府办公大楼。
 
孺子牛雕像的原型
       深圳筹办特区后,市委、市政府机构一再升格,人员也逐渐多了起来。工作人员甚至市领导们,都散落在东一块西一块的铁皮平房中办公。大家有事联络时,只能骑着自行车往来跑,很不方便。几个月前,宝安刚升格为深圳市,市委、市政府便考虑过兴建办公楼,不久又选定了一处四围空旷的荔枝园,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施工队伍。眼下,仿佛及时雨一般出现的工程兵,成了市委、市政府最理想的选择。
       市委、市政府找工程兵指挥员一谈,指挥员二话没说,爽快答应了。两个连的官兵带着各种设备,整齐地开进了荔枝园。
       指挥员和技术骨干已紧锣密鼓勾勒出大楼的图纸,为了打好第一仗,又成天蹲在工地上。官兵们被分成了几拨,加班加点,昼夜不息。为了省出往返营地的时间,许多官兵索性在工地搭起了新的窝棚,住了下来。
       从东北带来的建筑设备严重不够,又无处购买,只得两人合用一把铁锹。深圳的烈日能晒出油来,戴着安全帽的官兵几乎浸在汗水里。有时,台风携暴雨倏然而来,不能站在脚手架上工作了,但工地积满雨水,他们又拿了自己的脸盆将积水一盆盆舀出来。
       办公楼在建,市政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关注工程的进度,好早日离开铁皮房,搬入新居。工程兵没有让他们失望,地基打好了,楼层一层层升高,似乎要直上云霄……(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