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761期

2022-02-14 16:26 知音官网发布

“西安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战略抉择
       在“西安事变”中,中共中央高层力主“杀蒋”的言论曾扩散发酵,传播流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西北大联合初现端倪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由出发时的8万人减员至数千人。腊子口战役后,仅有的数千红军又减员1500多人。再往前走,要经过人烟稀少、寨堡林立、少数民族较多的甘西和宁夏。红军此时亟须休养生息,而陕北适时地提供了一个地方。
       此时,中央红军连同红二十五、二十六军,仅有1万人。而国民党方面,仅驻扎在陕甘一带的东北军就有十几万之多,连同十七路军和其他杂牌部队,还有尾追而来的甘肃北部的蒋系王均及毛炳文部的几个师,合起来有二三十万人。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红军能否在陕北立足存身?
       1935年10月,蒋介石宣布兼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因他往成都指挥“围剿”红四方面军,对陕北红军的“清剿”则交由代总司令张学良全权指挥。没曾想,刚与红军交手,东北军便被打得丢盔卸甲。一一○师被歼灭,师长何立中毙命;接着一○九师又大败,师长牛元峰自杀。张学良不敢再轻视红军的战斗力,萌发了“用和平方法解决共产党问题”的想法。
       红军初到陕北,毛泽东即指示“避免同国民党军作战”。11月26日,毛泽东致信东北军第五十七军军长董英斌:“东北军之与红军固属中国境内之人,何嫌何仇而自相斫丧!”并与之订立和平共处条约。红军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从不主动找事惹事,尽力维持好与周边的关系。毛泽东与彭德怀等人联名发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告围攻陕甘苏区的各部队官长与士兵书》,提出:“只要你们不打红军和陕甘苏区,我们愿意和你们互派代表,订立抗日作战协定,并组成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联合起来,打日本救中国。”
       几乎同时,毛泽东把目光转到西北军,重点做西北军统帅杨虎城的工作。12月5日,毛泽东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杨虎城,一封给西北军总参议杜斌丞,杜斌丞是杨虎城身边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信的主要内容是:共组抗日联军,并设国防政府,主持抗日讨蒋大计。
       杨虎城很不满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认为这是蒋的借刀杀人之术。当蒋介石的中央军大举进攻陕西时,杨虎城感到危机已来临,只有与中共合作,打出“抗日反蒋”的旗号,才能走出窘境。况且,西北接壤苏联,从这里可以寻求到苏联的帮助。“军事上先打通国际路线”,不仅是张、杨二人与中共合作的动机,也是西北各地方实力派共同的企望。最终,客观上把西北的三股力量推到了一起,使西北大联合初现端倪。
 
毛泽东呼吁组成联合抗日战线
       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遭到蒋介石、阎锡山大军的阻拦。3月20日,毛泽东致电王以哲转张学良及东北军全体官兵,指出:“诸公深明大义,抗日救国早具同心,应请仗义执言,责阎锡山叛国之罪,劝其即刻悔悟,撤其拦阻红军之兵。”张学良来到太原,说服阎锡山共同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阎锡山让张学良捎信给中共,只要红军撤出山西,他愿意与中共洽谈。
       5月,红军结束东征回到陕北。25日,毛泽东致信阎锡山,表示红军撤出山西是出于团结抗战的民族大义。毛泽东还捎去了中共中央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电文说,“国难当前,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红军虽取得东征的胜利,为表示共同抗日的诚意,“为了促进蒋介石氏及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现已“撤回黄河两岸”,并愿“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
       在此期间,毛泽东频频致信各地方实力派,以期实现联合抗日的局面。如:8月14日,致信韩复榘、张自忠、刘汝明、宋哲元、傅作义;9月8日,致信邵力子、王均、朱绍良、毛炳文;9月22日,致信蒋光鼐、蔡廷锴、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于学忠;12月5日,致信冯玉祥。在致这些地方实力派的信中,毛泽东不厌其烦地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组成联合抗日战线……(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