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763期

2022-02-14 16:32 知音官网发布

“叶九条”诞生记:为冰封的两岸关系注入暖流
        1981年9月30日,84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通过与新华社记者谈话的方式,发表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史称“叶九条”。
 
“叶九条”出台的历史背景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首次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1月3日,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就《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宣称“绝不能信、绝不能上当”。4日,蒋经国又称,“台湾当局”有信心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绝不与中共谈判。这“三个绝不”实际上就是“三不政策”的最初表述。4月,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正式提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但是,历史的大潮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大陆和平统一祖国方针政策的感召下,台湾岛内的“思乡情”、“寻根热”、“交流热”与日俱增。1979年1月,台湾《中国时报》资料室主任毛铸仁发表文章说,中国应该统一,这是“分裂的中国两边人们共同的愿望”。1个月后,台湾《自立晚报》发表文章,要求“台湾当局”“准许台湾民众前往大陆观光”。
       1980年10月,台湾联合报社举办座谈会,认为台湾同大陆“最后应该是统一的”;台湾知识界要在中国统一的前提下,“平心静气地讨论一下在统一过程中台湾应有的立场和统一方法,努力构思提出方案”,使两岸“往共同可协调的方向迈进”。
       1981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中国”“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同年七八月间,“台湾当局”召开的“国建会”上,与会学者建议,“应可考虑在政治以外的方式上与大陆人民做各种接触与沟通”。还有学者提出“国共和谈”的主张。
       鉴于此,“国民党当局”的政策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1981年4月,国民党“十二大”通过决议称,将把“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作为国民党今后奋斗的目标。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又怀疑大陆的诚意,认为中共宣布的政策“是一种统战手法,完全不足信”。因此,中央认为,有必要借助台湾岛内外的强大民意,促使“国民党当局”调整其僵化的大陆政策,针对台湾方面的疑虑,有必要进一步解疑释惑。
       另一方面,此时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后不久,美国国会就通过严重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原则的《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中国台湾出售武器。
       1981年1月,里根入主白宫。他竞选时,一再声称,如果当选,将支持重建与中国台湾的“官方”关系,并特别表示要向中国台湾出售其所需要的武器。这完全是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为此,中美围绕“美对台军售”展开尖锐斗争。
       中央决定发表“叶九条”的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就是通过进一步在和平解决台湾回归祖国方面采取更具体实际的步骤,以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诚意和善意,来配合这场围绕售台武器而展开的对美外交斗争。
       “叶九条”发表后,美国政府内部出现了不赞成对中国台湾售武的声音。中美双方于1981年12月开始就美国售中国台湾武器进行谈判,并于1982年8月17日签署“八一七”公报。这无疑是“叶九条”发表后产生的一个重要积极成果。
 
文字不多,政策含金量特别高
       “叶九条”的起草工作是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廖承志带领中央对台办的同志具体实施,由组长邓颖超批示呈报中央政治局的……(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