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779期

2022-05-12 10:44 知音官网发布

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的农民情结
       不同于封建社会高高在上的君王,一顶寻常的草帽,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一条朴素的西裤,这是毛泽东前往农村考察时最寻常的形象;站在稻田里查看收成,坐在田埂上与农民谈论农业生产情况,这是毛泽东深入农村时最喜欢的事情。事实上,毛泽东自始至终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会“山神”,祭父母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湘潭县韶山冲。从这次回乡之旅,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位人民领袖深深的农民情结。
       1959年6月25日下午5点44分,毛泽东乘坐的灰白色吉姆轿车到达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楼,迎接毛泽东的是韶山招待所负责人毛伟昂。毛泽东笑着握着他的手说:“我们老朋友又见面了(注:1951年,毛伟昂曾到北京参加过国庆观礼,毛泽东还在家请他吃过饭),你去帮我把‘山神’请来。”韶山土话称地方官为“山神”,在这里,毛泽东是让毛伟昂把韶山公社党委书记毛继生叫来。
       毛继生听说毛主席回来了,急忙赶来。他激动地对毛泽东说:“那年(注:1954年,毛继生曾去北戴河看望毛泽东)您说要回韶山看看,如今您真的回来啦!”毛泽东亲热地拉着他的手,用家乡方言深情地说:“我离开韶山几十年哒,这次回来,要同乡亲们会一会面,打一打讲,吃顿便饭。”当天晚上,毛泽东请来当地部分干部和群众座谈,向他们了解当地粮食生产、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自从走上革命道路,毛泽东共有5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前3次回乡都在革命年代,匆匆而来,匆匆离去;而1966年毛泽东在滴水洞休养时是秘密进行的,不为外界所知。只有1959年,毛泽东是正式以新中国缔造者之一,也是韶山人民的儿子的身份回到故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在作出任何决策前的信条。1959年正值“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此次回乡是对国情民意、人民生活状况的实地考察。
       6月26日清晨,天刚放亮,毛泽东没有通知任何人,仅有当时值班的一名警卫人员随行,趟着没膝深的杂草,从山坡爬上山梁,径自朝驻地附近的小山走去。不一会儿,从后面追赶上来的随行人员也都跟在毛泽东后面,但大家都不知道主席要去哪里。从后面赶来的一位湖南省公安厅的同志说:“这是去毛主席父母亲墓地的路。”原来,主席要到父母坟前祭奠。
       果然,走不多远,毛泽东在一个由黄土新修过的不太高的普通坟墓前肃然停住。随行人员不知道主席一清早就去拜谒父母的墓地,事前也没有什么准备,这时,有人随手折了几枝松枝递给主席。毛泽东接过松枝,敬献在墓前,深深地鞠了3个躬。毛泽东在墓前沉思片刻后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言语中饱含了无限的思念和感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下山后,毛泽东开始实地考察家乡的农田情况,得知自己以前耕作的农田成为了青年突击队的试验田,他高兴地抚摸着饱满的稻穗,询问旁人稻谷的品种、施肥和产量情况。当得到每亩约800斤的回答后,他有些疑惑,接着说:“这号田每亩产500斤就谢天谢地了。我们要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
       在当年4月,毛泽东就发表了《党内通信》,其主要精神就是强调实事求是,有计划和有步骤地解决当时农业和农民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全落实。毛泽东一脸凝重,认为这是中央的责任,也是自己的责任,并责成陪同的省委领导,“这些问题,你们都要解决好。”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自己的故乡,渴望和群众紧密联系的毛泽东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他不仅深入到广阔的田野,也探访那些日夜牵挂的乡亲……(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