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20期

2023-03-20 16:09 知音官网发布

中国“两会”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每年全国两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聚北京,代表全国人民参政议政。两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南针”和中国走势的“风向标”,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李济深最早建议:“两会”同时召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3个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召开。这样,在中国的政治架构中,形成了人大和政协并行的局面,这是“两会”形成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此后,一届全国人大的历次会议和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历次会议也都在不同的时间段,按照各自的形式,分别筹备召开。
       时任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认为,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两次会议分别花费很多时间、人力、财力、物力,既不利于工作开展,又增加了国家财政开支,因此,他向毛主席和周总理建议,提出能否对两个会议进行改革,在时间上,建议同期举行;在形式上,建议全体全国政协委员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李济深当时既是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又是政协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全体会议都要参加,有着深刻的感受。
       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肯定和采纳。
 
人大、政协在联席会议、联合视察上密切互动
       联席会议是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二届常委会会议合作的主要形式。这一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举行了多次联席会议。
       一届全国人大成立后,很快就建立了代表视察制度。毛泽东对人大代表视察制度很是赞赏,提出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视察的想法。早在1951年1月,毛泽东在同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与会代表的谈话中指出:“民主人士到各地去视察,各地不要以此为累赘。让他们去听听农民的诉苦,看看农民的欢喜。我们有什么缺点和错误,也可以让他们看看,这是一件有益的事情。状元三年一考,土改千载难逢,应该欢迎他们去看看。”
       1955年10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一起作一个月的视察。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组织全国政协委员同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到各地视察。从11月中旬开始到12月为止,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视察内容有农业合作化、粮食生产、粮食统购统销、落后乡的改造、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街道工作和“肃反”工作等问题,政协委员还把各地有关知识分子的问题列为视察的重点。
       据统计,参加这次视察的全国人大代表351人,占代表总数的28.7%;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39人,占全国政协委员总数的26.2%。视察后写出视察报告149份,提出意见、建议1000条。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把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分别列入工作日程,每年安排春秋两次视察活动。
       一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二届全国委员会期间,两个组织在常委会层面的联动比较频繁,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围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视察或一些共同的事务进行讨论审议。之所以能够召开联席会议,是与当时人大和政协比较活跃分不开的。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共举行110次会议、全国政协二届常委会共举行54次会议。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有交叉任职,比如宋庆龄、彭真、李维汉等,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又兼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工作上经常有交叉。
       另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一起加上只有130人,比较容易组织。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联席会议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视察制度,为两会机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