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22期

2023-03-20 16:19 知音官网发布

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的外交实践
       1963年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1964年1月,他进一步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争取“两个中间地带”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与西方国家建交从“中立国”破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与西欧国家发展关系问题上,主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要求它们断绝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官方关系”,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
       由于美国长期对新中国采取封锁、禁运和拒不承认的“鸵鸟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欧国家也因此在发展对华关系上顾虑重重,反而是几个北欧国家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瑞典、芬兰、挪威、丹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1950年1月14日,瑞典外交大臣奥斯丁·恩顿电告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瑞典政府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有效地控制着中国大部分领土的事实,现决定法律上承认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政府。”
       由于瑞典政府迅速接受了中方的建交原则,建交谈判顺利。1950年5月9日,中国与瑞典建交。这就使得瑞典超过邻居丹麦(1950年5月11日),成为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此后,瑞典一直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其实,芬兰方面的动作比瑞典还要早一天,1950年1月13日,芬兰外长也致电周恩来外长,表示“芬兰于当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瑞典、丹麦率先与中国建交之后,芬兰也采取了主动行动。
1950年9月14日,芬兰方面通过其驻苏联公使向中方表示准备在华建立公使馆(注:当时芬兰在外国只派驻公使)。由于芬兰没有殖民主义的“黑历史”,在中国不存在帝国主义特权,与台湾当局亦无“外交关系”,所以,中国方面同意,“不经过谈判手续,即可交换使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950年10月28日,中国正式与芬兰建交。1953年,经芬兰政府提议,中芬签订了总额为5000万卢布的政府贸易协定。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
       纵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较早的这几个西欧国家,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带有“中立”色彩。比如,瑞典奉行倾向西方的中立政策;丹麦、挪威和冰岛虽是北约成员国,但奉行具有和平中立倾向的对外政策;至于芬兰,同样奉行不卷入大国纠纷的中立政策。
       正是从这些或多或少带有“中立”色彩的中小国家开始,新中国实现了对西欧建交的最初突破。
 
法国在西方阵营中扔下一颗炸弹
       相比这些国家,英国与荷兰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道路就不那么平坦了。其实,这两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很早。1949年1月4日,英国政府就中国局势问题致函法国外交部,指出“蒋介石政府的消失及共产党制度扩展到全中国已不可避免”,因此应研究这一局面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
       然而,中国与英国、荷兰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却都是1972年的事情了,实在称得上是“起大早,赶晚集”。为什么会延宕了如此之长的时间呢?还是因为两国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做到“当断则断”。
       尽管如此,中方对留在北京的英国谈判代表仍给予外交人员的待遇,以保留双方联系渠道,等待英方态度的改变。
       1950年1月10日,当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苏联代表提出不承认蒋介石残余势力代表资格并将其驱逐出联合国问题时,英方代表贾德韩竟然表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出为时过早”。
       4年后,中英建交谈判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小步,取得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成果,开创了外交史上半建交的先例。照此先例,1954年11月,中荷也达成互换代办协议,规定代办处继续进行建交谈判,并处理两国间的侨务和贸易事项……(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