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45期

2023-09-28 16:43 知音官网发布

“邓六条”诞生记: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1983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邓小平谈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设想》。这是迄今为止发表的最能体现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名篇,主要内容涉及“一国两制”构想的六个重要方面,外界称之为“邓六条”。
 
对台工作方针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1978年5月,美国总统卡特表示接受邓小平提出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三项条件(即撤军、废约、“断交”)。在中美领导人的战略决策下,经过紧张谈判,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在台湾问题上,“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建交,为中国调整对台工作方针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就解决台湾问题先后作了八次系统性讲话,其主题是“不打仗就要坐下来谈”。邓小平说:中美建交解决了台湾问题的一半,还有一半靠我们自己。不打仗就要坐下来谈。中美结束30年敌对状态,还是靠中美领导人坐下来谈;国共两党的事是中国人的事,还是要国共两党领导人坐下来谈;和谁谈,和蒋经国谈;谈什么呢?谈统一。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与台湾还谈不上进行和平谈判,还在创造条件阶段,促使条件成熟在我们,不在他们。大家先磋商磋商,大的原则谈妥了再公开。能谈就是成功的一半。创造条件,可以提出互相搞一点贸易。这是国内贸易嘛!通商以外还可以提通邮、通航、两地人民往来,等等。第一步先把关系拉近一点,先搭临时便桥,再搭统一之路。
       但邓小平又强调,最后一点是要留一手。我们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呢?这就是留一手,一旦需要,我们随时可以使用武力解放台湾。道理很简单,任何谈判都要有实力作后盾,放弃武力解放的保证,实际上等于绑住自己的手脚。
       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造成这样的局势,让“台湾当局”迫切地感到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走和谈的路,一条是走灭亡的路。只有这样的威胁始终围绕在他们身旁,他们才愿意去认真想一想。只有不断给他们战争的压力,他们才会体会到这样的负荷。有了这样的压力就可以迫使他们多想一想,该怎么办?很简单,就是大家坐下来谈。
       邓小平的上述思想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提及台湾问题时,使用了“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而没有使用“解放台湾”的提法。对台工作方针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四大决策打破“三不政策”
       邓小平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曾预言,我们要重新评估国共两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还有分歧。果不其然,面对大陆方面提出的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台湾当局”一概称之为“统战阴谋”。1979年4月4日,蒋经国更是提出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开始和缓的两岸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邓小平审时度势,作出四大决策,以破除阻碍两岸关系重重阻力。
       第一大决策:重建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将解决台湾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79年12月17日,邓小平在胡耀邦关于建立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上批示:“由邓大姐(邓颖超)任组长,重大事情我可参与。”27日,中央批准改组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由邓颖超当组长,廖承志任常务副组长,罗青长任副组长。就这样,中央对台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
       第二大决策:以蒋经国为重点,建立两岸对话新途径。当得知国民党元老陈济棠之子、美籍华人陈树柏同蒋纬国很熟,1979年9月9日,邓小平会见他说,“你去台湾可以跟蒋纬国说说,我们欢迎台湾的人多回来看看。你可以给蒋纬国谈一下,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解决,下一代解决这个问题更困难一些,那时出现什么情况很难讲了,例如‘台独’。”
       第三大决策:发表文告书信,阐述主张,陈以利害、晓以大义。为了打消蒋经国当局的顾虑,经中央多位领导人反复思考,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针对海峡两岸迫切关心的实质性问题,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政策,这是首次将“一国两制”构想用于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的集中体现……(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