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56期

2023-11-10 16:51 知音官网发布

毛泽东的处事方式是如何转变的
       毛泽东曾提出了著名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个公式的提出,是毛泽东处事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转变也是毛泽东成长为党的领袖的助力之一。
 
性格和作风的形成
       毛泽东刚强倔强的性格和严谨精密的作风,同他的童年经历有极大关联。
       毛泽东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是在湖南湘乡唐家坨的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为自己嫁往韶山的女儿接连失去两个孩子,所以,外祖父母把更多的关爱给了毛泽东这个外孙,以至于毛泽东常受到同辈表兄弟姐妹的羡慕或嫉妒。优厚而又不平静的群体生活,使毛泽东养成了活泼而沉思,多情而倔强的性格。
       毛泽东在外祖父母家长到9岁始回到韶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本来就难免磕磕碰碰,有着相似倔强性格的毛泽东与父亲毛贻昌的碰撞则更加激烈。这种碰撞,以毛泽东13岁时与父亲的一次冲突表现得最为明显。
       毛泽东曾回忆:“我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也是听到说坏话,就一肚子火气。”毛泽东当众顶撞了父亲并和他吵起架来,甚至在父亲追打中以跳水塘来对抗。最终,在母亲的劝和下,一场风波才归于平息。从这桩小事,可以窥见少年毛泽东刚强倔强性格之一斑。
       倔强刚强的性格在铸就毛泽东“富有自信力不可屈辱”的气魄的同时,也使得他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缺点开始显露。他在1921年给友人的信中认为,“我平日态度不对,向人总是龂龂(音yín读‘银’,争辩的样子),讨人嫌恶”,“论理执极端,论人喜苛评”,这是自己“一最大缺点”。当时,毛泽东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却很难改正。他说:“天下唯至柔者至刚,久知此理,而自己没有这等本领,故明知故犯,不惜反其道而行之,思之悚栗!”
       “久知此理”却“明知故犯”,这与毛泽东一向注重学以致用的作风极不相符。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学以致用、注重实行的作风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在1917年夏和1918年春,他分别与萧子升、蔡和森游历湖南多地;当读了《书经》中“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之句,便在狂风暴雨、雷鸣电闪的夏夜爬上岳麓山顶,亲自去体验。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性格粗暴严厉,这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泽东做事严谨精密的习惯。毛泽东后来曾说:“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在湖南一师,毛泽东办事精密的作风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毛泽东后来亦曾有“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之语。终其一生,毛泽东向来反对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长期痛苦的淬炼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从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刚强的性格和严谨的作风,对于毛泽东在瞬息万变的严酷战争环境中成为坚强的领导者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未经淬炼的风格,使得毛泽东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有时简单生硬,让人难以接受。再加上毛泽东所坚持的正确主张同“左”倾路线格格不入,最终,毛泽东陷入了长征前一段较长时间的孤立痛苦之中。
       据毛泽东自己讲,自投身革命以来,受到的各种错误处分、打击,“记得起来的有20次”,且主要集中在自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至遵义会议前的时间段内。如毛泽东后来所讲,面对这些“冤枉和委屈”,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
       毛泽东的选择当然是后者。长征的开始和随之而来的环境变化,为毛泽东处事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时机和空间。这种转变的突出表现,是毛泽东开始打破沉默,主动与人交谈……(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