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865期

2024-03-07 16:36 知音官网发布

中法建交60周年:“外交核爆炸”的历史细节
       60年前的1964年1月27日,新华社和法新社同时发表45个字的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这被西方舆论喻为“外交核爆炸”。为实现法中建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开创者、首任总统戴高乐可谓用心良苦。
 
务实的元首
       1963年8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把正在瑞士度假的前总理埃德加·富尔召回爱丽舍宫,同他商量承认中国的问题。此时距戴高乐创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已5个年头,他本人也已七十有三,而中国一直是一片令他向往的土地,他却不曾前往。他不能再等了。
       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东山再起,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当时,新宪法最核心的一个地方就是改变了权力格局。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1945年—1958年),总统权力小,议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法国政党特别多,这导致组阁非常频繁,13年产生了20多个内阁,每届政府平均寿命约为半年,人称“半年内阁”。改革之后,很多权力集中到总统手上,包括外交权等。
       这样一来,戴高乐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当时,美国拉着西方国家采取对华遏制与孤立政策,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已经恶化。在戴高乐看来,敌视和孤立中国不符合法国的国家利益。
       在国家利益面前,戴高乐毫不含糊。他出身于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个有见解、有学问、思想正统、视法兰西尊严高于一切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到德国入侵,戴高乐组织起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1944年8月解放巴黎。
       二战后,以法国和联邦德国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组建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欧共体。1961年8月,英国正式申请加入欧共体。但戴高乐却宣布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6年后,英国再次申请,戴高乐再次拒绝。
       戴高乐的话说得很明确,英国并不愿同大陆国家走在一起,最终欧洲会依附美国并融入美国领导下的大西洋共同体——这就好比说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戴高乐曾表态:“英国有朝一日将加入共同市场,但毫无疑问那时我将不在位了。”果然,直到1973年,戴高乐去世3年后,英国才加入欧共体。
       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戴高乐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东方。他在观察中国事务时,并不是从中国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去观察,更多的是从中国是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实体的角度去看。他认为,在下个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需要中国。
       “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姚百慧说。
       这一时期,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但都被美国人摁下去了。戴高乐不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姚百慧说。
       据戴高乐的侄子贝尔纳回忆,戴高乐很早就关注中国这个“比有记载的历史还要悠久”的国家。“他多次对我说,中国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明,还曾略带神秘地告诉我,说不定在下个世纪,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需要中国。因此,他决定与中国领导人展开合作。”
 
卡壳的谈判
       这次戴高乐之所以找富尔来商议中国事宜,是因为富尔曾在1957年访华,见过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回国后,富尔写了一本名为《蛇与龟》的书介绍新中国,书名借用了毛泽东诗词里“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意境。书中主张,中法之间应像武汉的龟山和蛇山那样架起沟通的桥梁,即法国应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与中国建交,这个头怎么开呢?戴高乐想了一个办法,他于1963年9月给富尔写了一封信:“您是在法国最高领导人的授意下访华的。这一点,中国当局已经知悉。访华期间,您务必与中国主要领导人多加接触。在会谈过程中,不论是中方还是您,肯定会主动提到中法关系问题。您必须和中国当局一起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两国关系。”
      当时,由于法国尚未承认新中国,戴高乐不便直接给中国领导人写信。这封信形式上是写给富尔的,实际上却是给中国领导人看的。富尔当时也不是总理,戴高乐既要尽量抬高富尔的身价,使之能直接同中国领导人商谈建交问题,又要不失堂堂法国总统的体面,尤其要避免万一谈不出名堂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