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 2020年7月下半月版

2020-09-25 13:57 知音官网发布


院士张伯礼战疫父子兵:每一次钟响都是肝胆相照
涂筠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在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回忆起自己的武汉抗疫历程,一度哽咽落泪……
       今年72岁的张伯礼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紧急出征武汉。抗疫80多天期间,因过度劳累而患病切除了胆囊,他笑称:“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更令人感动的是,张伯礼院士的儿子张磊医生也在抗疫期间援汉,与父亲同城并肩战斗,但在近一个月的紧张抗疫中,父子俩见面的时间却不过10分钟。
       近日,本刊资深记者涂筠独家采访了张磊医生。谈及父亲,张磊颇多感慨。这对“生死线上父子兵”的事迹,令无数人动容——
       ◇ 严父仁医,长大的儿子读懂父爱 ◇
       在张磊眼中,父亲张伯礼是个不苟言笑的人。青少年时期,他甚至对父亲感到生疏。
       1973年,父亲张伯礼和母亲结婚后,一直在远离城区的天津市大港区(现为滨海新区大港街)工作。1975年,儿子张磊呱呱坠地。张伯礼夫妻俩的工作都很忙,就把张磊放在市区的奶奶家。
       1983年,张伯礼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留在该校及其附属医院,开始了为之奋斗终生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
       在张磊的记忆中,他能见到父亲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且父亲对他从小到大都极其严厉,年少调皮的他挨了父亲不少揍。张磊7岁那年夏天,他和小伙伴偷偷跑到河里“游野泳”,张伯礼知道后,狠狠教训了他一顿,把抽他的藤条都打折了。当时,张磊心生恨意,惧怕父亲,更疏远了父亲。
       随着年岁渐长,张磊才慢慢了解了父亲,走进父亲的世界。张伯礼身兼数职,教学和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再忙也坚持每周出诊,在患者中口碑极佳。
       张伯礼从来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收病人任何礼物。有一次,张伯礼出完门诊,疲惫地走出诊室,突然一位病人家属拦住他哭起来,声称他们是从农村赶来的,没挂上号,病人被诊断为肺癌,去了好几家医院,花了2万多元钱也不见好。张伯礼仔细检查了病人的情况后,凭借多年的经验,判断病人所患的不是癌症,病人呛咳等症状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他立即调整用药,并叮嘱病人服药后复诊。半个月后,病人复诊时症状明显改善,又服用了一段时间中药,病人终于康复。
       张伯礼对儿子说,医生是很神圣的,能治病救人,是高尚的职业。父亲的人品和言传身教,使得张磊对医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考后,张磊也选择了学医的道路。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其间,张磊在职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4年,张磊与一名护士同事结婚。婚礼那天,他们只请了家里的亲戚和几个同学。张伯礼当时还在上班,下班后,他急匆匆地赶来参加儿子的婚礼,简单地吃了个饭,就算举行了仪式。
       2005年,张磊的儿子降生,张伯礼比任何时候都开心,见到孙子就抱起来笑个不停。那一年,张伯礼刚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却说:“(孙子降生)这件事,比我当院士重要。”张磊一下子就释然了,父亲对家人的爱,既直白又深沉。
       这些年,张伯礼获得了诸多荣誉,国家对他委以重任。2011年1月,他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6年,他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最高荣誉——天津市科技成就奖;2016年11月,他获得吴阶平医学奖。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导,20余种国家级核心期刊主编、编委。此外,他还被南开大学、北大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聘为客座或荣誉教授。
       虽然父子俩在同一条战线上,但见面的次数仍是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张磊只能通过电话问候一声父亲。父亲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张磊不断前行的路,从医后的张磊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恪守医德,钻研医道,成长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2017年,他兼任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1月26日,张磊接到父亲的电话:“我要去武汉了,别告诉你母亲,你有空照顾好她。”寥寥数语,张磊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父亲作为医学泰斗,已年近72岁,身体也不太好,能支撑得住吗?张伯礼却信心满满。
       后来张磊才得知,父亲应中央指导组的要求,已于农历大年初二紧急赶赴武汉抗疫。正月十五的晚上,父亲还写了一首小诗《战地灯节》:“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在这之前,张磊已经给组织上写了几次请战书,申请前往武汉抗疫。他在请战书中写道,自己2003年参加过非典抗疫,后来甲流和禽流感疫情,他也战斗在第一线。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突发事故,他全程参与了医疗救助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张磊找到领导,说自己是党员,是资深医生,疫情危急,古稀之龄的父亲尚且冲锋在前,他岂能坐视?
       还没等张磊启程前往武汉,有关父亲在武汉患急病的消息猝然而至。
       ◇ 战疫父子,从此与武汉肝胆相照 ◇
       2月18日晚上11时许,张磊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电话,说父亲由于连日的劳累,加上饮食没有规律,导致急性胆囊炎发作,胆囊已经化脓,要家属签字才能做手术。对方将检查结果通过微信发给了张磊。张磊的眼睛一下就湿润了,赶紧拨打了父亲的电话。张伯礼告诉儿子,中管局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一直在“赶”他回天津,而这个时候,他决不能离汉动摇军心。他要自己签字接受手术!
       次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协和医院成功地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幽默地对手术医生说:“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张磊彻夜未眠,接到父亲手术成功的电话,他立刻拨通父亲的手机。
       得知张磊主动请缨来汉抗疫,声音虚弱的张伯礼毅然说:“你到了武汉,不必来我这里,无论在哪你都要努力完成任务,也保护好同事和自己。”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出现血栓,医生让他卧床两个星期。彼时的武汉疫情严峻,张伯礼哪里会让自己休息这么久!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前往疫情第一线指挥战斗。
       2月21日,张磊终于得到上级批准,带领天津市第12批援汉医疗队赶赴武汉,并担任医疗队队长,负责江夏方舱医院“天一病区”。出发时,张磊不敢告诉75岁的老母,他嘱咐妻子和妹妹帮他隐瞒:“就对妈说,我去滨海新区值班了。”出武汉火车站后,张磊惦记父亲,很想去看他,又想起父亲的叮嘱,只好作罢。
       针对当时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的状况,中央指导组据疫情实施分层分类管理,集中隔离。早在2月12日,张伯礼就已率领209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
       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张伯礼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在西医暂无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对集中隔离的疑似患者实行中医治疗,即“中药漫灌”,同时平复患者的恐慌情绪。他的建议被采纳,集中隔离的疑似患者开始普遍服用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
       然而,中药推广之初较为艰难,仍有患者不相信中药。此时,中央领导全力支持中药治疗,增强了张伯礼的信心,他精心开了处方,湖北一家医药公司,当即生产了3000袋中药,第二天增至10000袋。
       通过普遍服用中药,奇迹出现了!集中隔离的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好转。在服药之前,疑似患者确诊率比较高,服用中药一周后再检查,确诊率下降很多。因为及时服药,患者的恐慌情绪得以缓解,这对治疗也是很有利的。
       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张伯礼,不顾博士学生的阻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亲自查看患者的舌象。他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并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病例。而在江夏方舱医院奋战的张磊,也是每日连轴转,浑然忘我。提取患者咽拭子样本,是最危险的工作,极易被患者呛咳喷出的病毒感染,张磊身先士卒,从不让年轻的同事去做。
       这天晚上,张磊卸下湿透的防护服,拨通了父亲的手机。张伯礼语气沉重地说:“张磊,武汉医护人员感染病毒的人数不少,你和队员们一定要做好防护。”张磊说:“爸,我不怕!您放心,我会保护好自己。您也千万要注意啊!”张伯礼说:“你别担心我,倒是你母亲,听说她最近每晚失眠……”张磊明白,已在电视上得知丈夫儿子都上了武汉抗疫前线的母亲,她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他马上给母亲打了电话,谎称自己能经常见到父亲,他老人家身体恢复得很不错,让母亲安心。
       放下手机,张磊流泪了,本应该颐养天年的父母,却因为抗疫而分隔两地,令人牵肠挂肚。然而,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地方和各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在一点点得到控制。
       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圆满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另外82人包含14名有基础病的患者按照休舱要求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1例从轻症转为重症。张伯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截至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3月10日下午两点,张磊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出舱。天津医疗队的队员集体合影时,有队员看到了张伯礼,对张磊说:“咱们请张校长一起合影吧。”张磊这才发现父亲的身影,他急忙跑过去,脚步突然慢了下来——父亲瘦得太厉害了!张磊的喉头一紧,强忍住眼泪,哽咽着说:“爸,您瘦了……”
       张伯礼笑呵呵地说:“对,瘦了15斤,身轻如燕。”张磊的眼睛湿润了。照完相,张伯礼又说:“你不用管我,回去带好队伍!现在休舱了,你和你的队员仍然不能放松警惕,还要和治愈出院的患者保持密切联系……”
       见面仅仅10分钟,父子俩又各自奔赴战场。望着父亲的背影,张磊一瞬间读懂了父亲——他这辈子就是为医学而生的,为了治病救人,他可以奉献所有。
       3月17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张磊带领天津市第12批援汉医疗队返回天津。3月19日,是张伯礼72岁生日,正巧是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的日子!在天津隔离的张磊给父亲打电话,抱歉自己无法陪伴父亲过本命年生日。张伯礼却开心地说:“我已经收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武汉三个‘归零’!”张伯礼不忘叮嘱儿子:提醒天津医疗队的同志们,赶紧休整好,总结经验,随时做好准备,如有必要将去海外援助……
       张磊在天津隔离期间,岳父突发心肌梗死,张磊心急如焚,但没法出来,只好拜托在天津一家心脏专科医院担任主任医师的师弟进行抢救,岳父才终于转危为安。
       4月20日,张伯礼完成了武汉抗疫任务,乘坐高铁返回天津。80多天来,这位古稀老人始终奋战在武汉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第一线,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回津隔离的14天里,他依然分秒必争地工作:由他主导的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需开会解读;和意、法等国连线,分享中医药治疗方案和疗效……
       ◇ 归来重启!后疫情时代重新出发 ◇
       5月5日,全国五一长假的第5天,张伯礼隔离期满,张磊夫妇将父亲、母亲和叔叔请到自己家小聚。席间,张伯礼对儿子在武汉的抗疫表现颇为满意:“你干了这么多年,在业务上也可以独当一面了,经历过非典等重大疫情的考验,这次去武汉抗疫表现也不错,爸爸很欣慰。”
       不苟言笑的父亲,发自内心地肯定了儿子的工作。张磊背转身去,热泪盈眶!张伯礼对儿子说,疫情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抓紧做。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战士,张伯礼院士开始了新的征程:他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战疫与传承创新发展论坛;为天津市大中小学做抗疫报告……几乎每天,他都要参加好几场有关抗疫的活动。
       在天津市抗疫思政课专题巡讲首场报告会上,张伯礼院士以“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在战疫斗争中彰显民族自信心”为主题,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战疫一线的救治历程,最新战疫研究进展等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生动讲述了一线医护人员临危不惧、最美逆行的故事。现场观众都流下了热泪,掌声久久不息。
       5月12日,在“抗疫第一课”网上主题报告会上,张伯礼说:“科技是支撑这次抗疫的中心力量,我们很多方面取胜在科技。”
       张伯礼院士领衔创建了世界上最大中药组分库。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这个中药组分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与积累,已储备达到6万份中药组分及数百个中药经典名方的复方组分——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骄人数字。
       在抗疫期间,张伯礼院士领衔开展“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与创新中药宣肺败毒颗粒研究”,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团队研制的宣肺败毒方,入选国家推荐的“三药三方”,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暴发,中国的抗疫工作做得非常好,这与博大精深的中医是分不开的。
       终日不休的奔忙中,张磊见不到父亲,心里却无比牵挂,他几次打电话给父亲,叮嘱他注意身体,每次都被父亲用别的话题岔开。张磊想到刚做完手术不久的岳父,于是以岳父的名义约见父亲,想让他歇一歇。张伯礼与亲家公见面后,谈的仍是疫情,张磊无奈地说:“爸,咱们能聊聊家常吗?”岳父善解人意地说:“你还不懂你爸吗?你看,张院士只要谈起工作,仿佛浑身发光。”张伯礼不好意思地笑了……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2020年是张伯礼履职的第13年。他认真总结此次抗疫的经验,提出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亟待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改革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回忆武汉抗疫历程时,张伯礼真情流露,声音数度哽咽,感动了在座的人大代表和无数网友。
       “两会”期间,张伯礼院士谈及疫情后的防控,称应该把一些做法变成习惯:如回家后第一时间洗手,尽量减少聚集,人多密集的地方尽可能戴口罩,不要太疲劳。起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要坚持,如果全国都能做到,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还指出,建议修改传染病防治法,改成直报系统,基层发现问题后可以直接报省里,也可以直接报中央。他的建议都得到了与会代表和领导的积极响应。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张伯礼院士的名言,也时刻激励着儿子张磊。张磊想对父亲说,国有危难之时,他一定会冲锋在前,但现在,他只想让古稀之年的父亲尽量多歇一歇,保重身体,安度晚年。能够经常见到健健康康的父亲,是一个儿子最朴素的愿望。

编辑/涂 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