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 2021年5月上半月版

2021-06-02 17:22 知音官网发布



独家专访董必武长孙:祖辈的“时间胶囊”弦歌不辍
依然

 
       2021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历史。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之一,一生清正廉洁,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发展竭尽毕生精力。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以身作则,不徇私情,并将这些作为董家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近日,本刊记者联系上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董必武长孙董绍壬先生,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 青衣长衫改制的婴儿服,有一种爱世代相传 ◇
       2013年底,时年41岁的董绍壬接到父亲董良羽的电话,寒暄过后,父亲突然跟董绍壬提起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的事情,不由一声叹息。
       原来,自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首任会长去世后,会长职务一直空缺。董良羽身为副会长,为此绞尽脑汁。董绍壬曾几次劝爸爸要好好休养身体,可研究会没有会长,一直是董良羽的心病。眼看父亲年过七十,还在为会里的事情日夜操劳,董绍壬很想替爸爸分担这一切。
       可这些年,董绍壬一直从事公共卫生的相关工作,没有党史、历史哲学等研究背景,真的能肩负起这个责任吗?董绍壬又有些犹豫。
       董绍壬,1972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从记事起,他就知道自己有个了不起的爷爷。他从很多人那里听说,爷爷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董绍壬的父亲董良羽,是董必武的长子,曾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北京军区空军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董良羽与一名女军医结婚,婚后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这对双胞胎中的哥哥就是董绍壬。
       当时,董必武已经80多岁高龄了,得知儿媳生下一对双胞胎孙子,喜不自禁,将自己曾常穿的一件衣服改制成两件婴儿服,送给双胞胎孙子。
       这件衣服,是当年董必武的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缝制的。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穿着这件长衫,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
       然而,1975年4月,董必武老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当时董绍壬才3岁,无法承欢爷爷膝下,成了他毕生的遗憾,但这两件小衣服却成为兄弟俩一生的至宝。
      1993年,董绍壬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科技贸易公司做行政管理。2000年,他在工作中,与妻子王莉相识,当时王莉在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财务审计。
       2001年,出国留学正流行,董绍壬也想提升自己,便申请了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书。2003年,董绍壬硕士毕业,回到了北京,进入中国疾控中心和北京疾控中心做慢性病和传染病项目管理。2006年,他与王莉喜结连理。两年后,他们的儿子宁宁出生了。
       身为董家之后,虽然曾有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爷爷,但董绍壬和其他家人一样,为人处世都非常低调。他和妻子生活在北京,努力工作,抚养儿子,过着平凡而快乐的生活。
       闲暇时,董绍壬还和父亲及亲友积极宣扬董家家风,参加各种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活动,参与和协助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的事情就是其中之一。
       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10月22日,由原河北省委书记、省长李尔重担任会长,董良羽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然而,自2009年,李尔重会长去世之后,会长职务一直空缺。
       这些年,董绍壬虽然在北京工作,但也曾去武汉协助组织过工作,参与过很多会里的活动。他知道这个协会虽然只是个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但一直传承着爷爷的思想理论与精神。每每参加那些活动,他似乎觉得自己穿越了百年的历史,在与爷爷交谈、对话。
       当年,爷爷非常喜欢写诗,曾给孙辈写过一首诗,诗中说:“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表达了一个含饴弄孙的老人对孙子疼爱有加、充满期望的心情。最难能可贵的是,爷爷的期望不是要他们当多大官、发多大财,而是能有一技之长,能够协助父母,老老实实做事。
       眼看父亲年过七十,还在为会里的事情日夜操劳和奔波,董绍壬心里很不是滋味,爷爷说的“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不正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父母吗?想到这些,董绍壬主动提出:“我来担任会长是否可行?”
       一开始,董绍壬觉得自己太过年轻,没有党史等研究背景,可穿越百年的历史,看到爷爷对儿孙的期望,能够将这些继续和传承,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董绍壬的这一提议得到了父亲和研究会同志们的认可,于是,他毅然放弃自己原本的工作,到研究会走马上任了。
◇ “朴诚勇毅”言传身教,有一种信仰叫董家家风 ◇
       上任前,曾有熟悉协会业务的朋友提醒过董绍壬,协会、学会看似波澜不惊,每年开个会、搞个活动、出本书就行,但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可董绍壬还是没有想到,做好会长一职,竟然这么难。
       早前,每年省里都会拨付一些活动经费支持研究会,虽然不充裕,但还是可以办不少事。但是,2014年以后,由于管理更加严格,政府和协会脱钩,每年的活动经费就没有了,需要研究会自筹自支。
       为了寻求活动经费的支持,董绍壬带领协会与企业、个人等都有过合作。有时,为了一项活动的经费,要谈很长时间,甚至不得不放弃。也有在活动中,经费断档的情况。一路磕磕碰碰走来,偶尔,董绍壬也会犹疑,为了研究会放弃本来还不错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
       那时候,由于经费问题,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曾经历了几次搬迁,最后,还是武汉中学的领导主动邀请研究会搬进他们老校区办公,才解了燃眉之急。董绍壬知道,这一切都是爷爷的余荫,因为这所中学,就是爷爷在百年前竭尽全力创办的。
       董必武生前在生活上厉行节俭,但当他把钱花在培养下一代、培养人才上时却异常舍得。据《董必武选集》中记载,他曾将自己唯一的皮袍拿去典当,将换来的20块大洋用来创建武汉中学。之后,董必武又在武汉中学工作了5年,不取分文报酬,还将自己在别处工作节省下来的薪酬,拿来给学校做办公经费或是补贴贫困学生。
        董绍壬记得,爷爷去世后,奶奶还根据爷爷生前嘱托,亲临武汉中学视察,并赠送了一大批爷爷的珍贵遗物。而武汉中学但凡有大型活动,都会邀请董家人或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的成员参加。看着如今的桃李满园,董绍壬总是敬佩爷爷当年的无私与胸襟。
       如今,一进武汉中学的校门,就能看到操场前矗立着董必武的雕像,而雕像背后墙上刻着4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朴诚勇毅。这是爷爷当年亲自拟定的校训,还曾逐字解释:“朴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和毅力……”
       其实这不仅仅是武汉中学的校训,“朴诚”还是董家的家风。虽然爷爷去世时,董绍壬只有3岁,可家风却通过爸爸在生活中的教诲、观察、体验而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下来。所以,每当在爷爷的雕像前,董绍壬就仿佛亲耳听到爷爷的谆谆教诲。
       董绍壬的父亲董良羽一生与军队结缘,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惯于吃食堂,吃百家饭,从不挑食,什么口味都行,而且从不剩饭。
       如今,父亲已经80多岁了,每次,董绍壬往他碗里夹的菜,他都会吃掉,生怕浪费。有时候,董绍壬和他说吃饱了就不要吃了,可爸爸根本不听,不剩饭的习惯已刻进了骨子里。
       受父亲影响,董绍壬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无论在哪里吃饭,都尽量吃多少盛多少,有时候在外面吃饭,有剩的就打包。有了儿子之后,董绍壬也坚决不许他浪费。现在,宁宁也跟董绍壬一样,是光盘行动的践行者。
       这些年,董绍壬一直秉承董家家风,教育儿子,要求儿子在学习上要刻苦,生活中要勤俭。但他也深知年代不同了,平时还是对儿子关爱居多,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儿子,花很多时间去陪伴儿子成长。看他在学习上一点点进步,变得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自立,董绍壬心里很高兴。
       当年,爷爷在工作之余,每天都坚持写100个楷体字。这个传统从爷爷那里传承到爸爸身上,而现在,董绍壬又开始亲自教儿子练习书法,已经连续好几年一起写春联了。这已经成了父子之间的乐趣,父子俩感情非常好。
       2014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董绍壬意外看到几封当年爷爷写给亲人的信件及爷爷所做的一些诗词,其中有一首“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给了董绍壬很大的动力,像是无形中有一种力量促使他前进。
       顺利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后,董绍壬忍不住想,爷爷写这些书信诗歌时,就好像是预料到了他在许多年后会遇到困难,在鼓励他。他总在想,如果那个时代有“时间胶囊”,若干年后,能够看到一个有着如此学识和经历的长辈给你写过的信或诗,看到他对你的殷殷叮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董绍壬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将爷爷当年写过的信件和诗词收集起来。他要通过这种方式与爷爷对话,更多地了解爷爷,用爷爷的精神来鼓舞后人。
       董绍壬曾听爸爸讲过,战争年代,爷爷为革命四处奔走,也没有稳定的通信地址,真正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爷爷曾写过“乱离人似九秋蓬,一纸飘然寄自东”,明显是收到来自家乡亲人的音信,高兴之余以抒怀的诗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他能理解老人家在《遥寄觉生之灵》中“沧桑世事竟何悲,故宅唯余劫后灰。珍重一声成永诀,抚心令我总依依”写的对家乡故人的深厚情怀;理解爷爷在每封信中都要反复询问对方的身体情况,甚至是一些亲属身后事的安排。
       为了多找寻和收集一些信件,董绍壬曾经和绍字辈的同宗兄弟一起到过湖北省红安县朱家冲老屋,找到了六封家书。董绍壬从这些书信中了解到,爷爷曾在繁忙的公务中为孙辈们亲自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反复叮嘱学习的方法;也曾在很久没有执笔写信的情况下,为回复孙儿的问候而专门“破戒”。
       就这样,董绍壬历时两年,集结了董必武家书共六十八封,取名《董必武家书》,并顺利出版。
◇ “时间胶囊”引领前进,有一种选择叫无怨无悔 ◇
       在担任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后,董绍壬大量研究有关爷爷的事迹。每当看到爷爷对家人,特别是对孙辈的关爱、鼓励和期望,从而更深地了解到这位经历了剧烈时代变迁和战火洗礼、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的信念和所思所想。他一次又一次被爷爷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的精神所折服,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选择的这条路。
       2016年,由协会主办的话剧《董必武》进京演出,第二天装台,第三天演出。但,北京大型运输车辆只允许晚上进入市中心,可即便这样,道具车和运输车在进京时,还是遭到交警的检查和阻拦。董绍壬在凌晨睡梦中被吵醒,不得不起床找交管局协调,直到凌晨3点才获得通行。
       之前,因为经费问题,研究会很多员工都离职了,很多事情都要董绍壬亲力亲为,勉力支撑。有人曾为他们出主意,让他们去找人要点好处,却遭到了董绍壬的严词拒绝。
       在董绍壬眼里,董家从爷爷那一辈起,就坚决不给家里人“捞好处”,同时对身边人“约法三章”: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不许接受礼物。解放初期,一些亲友认为爷爷做了“大官”,陆续写信给他提出安排工作、调动工作、照顾生活等请求。对此,董必武一律回信婉言拒绝。后来,他干脆写了一封通函,打印出来,分别寄给家人和亲友,对他们进行事先教育,打“预防针”。
       而董绍壬的爸爸董良羽在部队也非常自律,任劳任怨,一路升至大校军衔。退休前,部队的一位首长曾好心提示董良羽:“老董啊,你是不是找找关系,在部队再干几年。”言外之意,是要董良羽想办法找相关领导,解决职务和军衔的问题。
       可董良羽没有这样做,到了年龄就退休。因为他始终记得,父亲曾经说过,领导人的子女也是普通人,他们除了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没有什么可特殊的。
       想到这些,董绍壬说:“我作为董家子孙,又是研究会会长,更要以身作则,绝不会做这些‘捞好处’的事情。”这件事被董良羽知道后,也忍不住称赞儿子,说:“不愧是我的儿子。”
       虽然有不少难处,但是,董绍壬和研究会也收获了很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
       董老诞辰130周年时,一家新疆的建筑企业听说要制作董老纪念邮票没有经费,二话不说给予支持,不附带任何条件;在拍摄《董必武在华北》这部纪录片时,也是一位同乡主动给予一百万启动经费,后续又有中央宣传部的支持,纪录片才得以顺利拍完。
       这些,都让董绍壬无比感动。《董必武家书》出版之后,很多人都说从中不仅看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具有的朴实的作风,还看到董老对家庭,对亲人非常有人情味的一面。
       尽管董绍壬也很留恋那文字间溢满的真情、关爱和亲情,留恋文字给人长久不衰的美感,但新的通信手段,文字的、视频的、会话的方式使用起来也很快捷、通畅,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将这种正能量流传下去。
       这之后,董绍壬还致力于宣传教育,进入一些学校举办讲座。记得有一次,董绍壬在一群学生当中,用真实的家书讲述爷爷的故事,让他们了解一位经历了剧烈时代变迁和战火洗礼、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的信念和所思所想。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身来说:“董老先生坚持的‘朴诚勇毅’,我们也要一直传承,我们会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传承不屈的中国精神,为成为合格的建设者而不断努力。”
       刚刚接任研究会会长时,董绍壬曾问过自己,他原本的工作是治病救人,深受人们尊重和信服,也是对社会和国家很有贡献的一份工作。可他进入研究会,宣传董必武思想,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如今,他明白了,将祖辈父辈的精神言传身教,于洒扫庭除处事进退的细节中濡染润育,变成孩子言谈举止中的教养和安身立命的信念,又何尝不是一种“救治”,一种信仰,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编辑/包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