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4年11月 下半月版

2024-12-31 14:55 知音官网发布

年入4亿!“蒸笼姑娘”走出国门闷声发大财/刘 韵
  广东罗定西部的泗纶镇,这个常住人口不足5万人的粤西小镇,有2万多人正在从事竹蒸笼加工事业。其中大部分曾是留守妇女,如今摇身一变,她们成了月收入不菲的“蒸笼姑娘”。泗纶镇每年加工蒸笼约1.7亿只,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蒸笼能让这里的村民“闷声发大财”,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她叫沈美娟,是云浮罗定非遗竹编的传承人。
回乡传承泗纶蒸笼
  1988年,沈美娟出生在泗纶镇杨绿村一个竹编世家,祖辈四代以竹编为生。罗定市盛产罗竹,远近闻名。对沈美娟而言,竹制蒸笼有着特殊的意义:“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一家老小都做蒸笼。我家四代人做蒸笼,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和家里人一起做蒸笼。家里靠卖蒸笼支付了我的学费、生活费。”
  大学毕业后,沈美娟在东莞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找到了工作。她勤奋认真,很快就成为事务所的行政主管,待遇优厚。她的事业不断发展,却始终惦记着家里的竹蒸笼。从小的熏陶让沈美娟对竹子有近乎天然的亲切感:“在外面上班的时候,看见竹制品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2013年春节,沈美娟和丈夫回泗纶镇探亲。返程途中,沈美娟的丈夫感慨道:“我发现现在制作竹蒸笼的手艺人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以后,制作竹蒸笼这门手艺可能就要失传了。现在市面上塑胶、不锈钢等蒸笼不断上市,对竹蒸笼的冲击太大了。”
  沈美娟说:“主要是竹蒸笼制作十分烦琐,得经过砍竹、锯竹、开竹、开片、测量、烘竹定型、缝接唛头、制作外坯、打竹钉、编笼底等几十道工序,必须静得下心、吃得了苦。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想做这个工作。”说完这句话,沈美娟心里一惊,她也是逃离的年轻人之一啊!
  回到家后,沈美娟心里像压了一块重重的石头,小时候制作竹蒸笼的场景常常出现在她的梦中。她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也想为制作竹蒸笼这项技艺做点什么。沈美娟和丈夫商量:“我想回家创业,为竹蒸笼产业出一份力。”丈夫很支持她:“你安心回去创业,我继续上班挣钱,不管发生什么,我永远是你的后盾。”
  沈美娟很快辞掉工作,回到泗纶镇接棒家里的“老行当”——制作竹蒸笼。亲朋好友都不理解她的举动,很多人劝她:“你在大城市有好工作,干吗回来吃苦。”“做竹蒸笼能赚几个钱,你不要太傻了,还是快点回到东莞继续当你的白领。”
  沈美娟不为所动,她铆足了劲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我想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好在家里人都很支持她,她的父亲说:“你试试吧,万一要是成功了,也算是给我们家长脸了。我做了一辈子竹蒸笼,正愁没人接着干呢!”沈美娟的奶奶更是拉着她说:“愿意回来就好,奶奶还能做蒸笼,奶奶帮你做。”
  在一家人的支持下,沈美娟注册了竹之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寓意把竹蒸笼产业做得像竹林一样生机勃勃。刚开始创业时,沈美娟把公司设在她杨绿村的家里,以家庭作坊的模式开展经营,员工就是沈家的祖孙三代7口人。公司有了,怎么把竹蒸笼宣传出去成了沈美娟面临的难题。
  看着家里堆起来的蒸笼没有人买,沈美娟愁得整夜睡不着觉。到底怎么做才能打开销路呢?杨绿村地理位置偏远,想要面对面销售几乎不可能。沈美娟想到了网上销售。她首先在各大网络平台开设网店销售蒸笼,后来又在许多论坛宣传自家的蒸笼,贴上自己的联系电话,等买家来电联系。
  白天她忙于发布订购信息,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制作蒸笼。制作竹蒸笼有一道复杂的工序“封膜”,家庭用电并不能支撑这道工序,沈美娟便错开用电高峰期,从凌晨两点一直工作到天亮。
  最初几个月,沈美娟在网络平台没有卖出一个蒸笼。她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研究平台的推广规则,想办法让网站给蒸笼更多的展示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个月后她终于接到了第一个订单,订单来自上海,虽然只有8000元,但是沈美娟很开心。
  渐渐地,沈美娟打开了网上的销路,看着越来越多的订单,沈美娟知道自己要扩大生产规模了。
  扩大生产规模意味着要有更大的场地和更多的工人,投资自然要多很多。沈美娟钱不够就去向亲友借,但是几乎没人相信卖竹蒸笼也能赚大钱,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借钱给她。沈美娟只好去找银行贷款,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沈美娟对丈夫说:“我们已经走到了现在这一步,曙光就在眼前,我不能放弃。”丈夫很支持她:“订单多说明认可竹蒸笼的客户越来越多,你放心大胆干就好。”
让泗纶蒸笼焕发活力
  贷款后,沈美娟的压力更大了,她每天睡觉前都在想怎样才能找到更大的订单,醒来后又在想怎样才能提高产品品质,怎样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
  被贷款压得透不过气来时,沈美娟也曾想到放弃。但每当她产生退却的念头时,就会问自己,为什么回来?她清楚地知道,如果放弃了,竹蒸笼就更没有未来了。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咬紧牙关往前走。
  沈美娟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一次,她实在无力偿还到期的贷款,她的叔叔特意拿了两万元给她:“丫头,你好好干,我觉得你一定能把竹蒸笼做好,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的泗纶蒸笼。”
  沈美娟感动地收下了这两万元钱,并靠着它渡过了难关。她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乡亲们都希望她能把竹蒸笼宣传出去,让竹蒸笼重新焕发光彩。
  通过日复一日地不懈努力,沈美娟的小企业终于从零星的小订单发展到大额的定向合作,年销售额从30万元跃升到800万元,从自家的家庭作坊搬到了市区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沈美娟自己过上了好日子,也希望能够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能发动更多的人来加入竹蒸笼这个行业,共同传承这门非遗手艺。
  2016年,沈美娟成立泗纶镇志森竹制品专业合作社,带动泗纶镇以及周边农户共同编制竹蒸笼。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周围的农户一起制作销售竹蒸笼。合作社以绿色传统手工产品为主攻方向,打造特色产品泗纶竹蒸笼。
  每次有了订单,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就会把需要用到的材料发放到各个村,然后由每个村的负责人挨家挨户地落实。等大家都做好后,负责人再仔细检查,统一回收。公司工作人员再次检查后,统一印上品牌标签,再发到客户手中。
  为了方便农民加入,合作社将农户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类型,全职有任务要求、时间限制,兼职则按件计费,自由度高。这种灵活的方式,让很多家庭都是全家齐上阵,甚至老人、孩子也一起帮忙制作,老人和孩子制作蒸笼简单的部分,中青年就制作重要复杂的部分,共同提高家庭收入。
  凡是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全职社员每户每年收入平均达4万~5万元,兼职社员每户每年也可创收3万多元,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乡村就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为了帮扶贫困农户和妇女,沈美娟还特意要求合作社吸收农户时要有特定的贫困户和妇女名额,以保证他们有赚钱的机会。
  合作社的产量上来了,质量却不能保证。吸收的农户多了之后,大家的手艺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农户制作的竹蒸笼质量不合格的情况。沈美娟急于找到提高农户编织手艺的办法。她多方学习其他产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
  沈美娟成立了一个以老竹编手艺人为主的专业教师团队,挨家挨户地教授合作社社员竹蒸笼的制作方法。老手艺人的技艺精巧,精益求精,对社员的要求也高,经过他们的培训后,竹蒸笼的质量提升了许多。
  质量提高了,来买蒸笼的客户更多了。沈美娟渐渐发现,原材料又成了问题,有时收不到合适的竹子,有时收上来的竹子质量不行。
  沈美娟知道,要想有好的竹蒸笼必须有好的竹子。她开始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原材料基地。找到合适的基地后,沈美娟带动周围的村民110余户人种植罗竹,基地从最初的10余亩扩大到现在1200余亩,基地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辐射到周边地区。
  2016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竹之森已有一定规模,年销售额达500万元。沈美娟对此并不满足,她希望泗纶蒸笼能够走向世界:“我相信这样好的产品一定能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让世界认识泗纶蒸笼
  沈美娟带着泗纶蒸笼来到世界各地参展,介绍给不同国家的客商。许多客商少量购买后往往再次大量进货。但是德国的一个客商使用了泗纶蒸笼后产生质疑:“为什么你们的蒸笼蒸出来的糕点那么香,是不是里面加了香精。”
  沈美娟解释道:“我们的蒸笼取生长3~5年的竹材,采用传统手编工艺,保留了竹子的香气。”德国商人并不相信,特意将蒸笼送到相关机构检测,最终确认香气是来自竹子天然的味道。
  从那之后,德国采购商就成了沈美娟的长期客户,还帮她介绍了许多客户。为了适应国外客户的需求,沈美娟特意推出了多种规格尺寸的竹蒸笼,产品畅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不断发展,认可泗纶蒸笼的人也越来越多,沈美娟却想要创新。她觉得,镇里的老一辈们把全部精力放在买卖等传统经营上,但现代消费者的要求和期待更多了,他们追求实用,也注重商品带来的情感、情绪价值。
  在沈美娟看来,面对现代经济的竞争,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善竹编这一传统手艺的文化和灵魂。2018年,短视频和直播行业刚兴起,沈美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风口,于是在各个网络商城和短视频运营平台开了账号。
  沈美娟专门建了竹文化拍摄基地。在基地里,她拍摄了很多意境悠远的视频。比如漫山绿意之间,藏着一处农家小院,姑娘们在院子里坐着竹椅,双手在竹条之间翻飞,编出一个个竹蒸笼……这样的视频既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宣传了竹之森的产品。
  通过新形式,沈美娟宣传了品牌和产品,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到泗纶蒸笼和竹编手艺。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步组建了一个包含文案策划、拍摄、设计、运营、客服和生产的团队,她也获得“蒸笼姑娘”的称呼。
  随着对自身品牌传播的不断深耕和对国际贸易的开拓进取,泗纶蒸笼的销路也更广了,拿到了海外十几个国家的订单,竹之森的营业额一跃超过1000万元。正当沈美娟的事业越来越红火时,她遭遇了巨大的打击。
  2019年夏,由于台风原因,竹之森公司新建的厂房受到了严重的损毁,这让公司的业务一度停顿。沈美娟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因为耽误交货日期,赔付大量的违约金。最后还是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她通过银行贷款才渡过了难关。
  虽然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但沈美娟并没有放弃创业,她又开始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在调研中,沈美娟发现不少人认为蒸笼有蒸蒸日上的寓意,蒸笼圆形的形状也有团圆、团结的意蕴,于是就研制出小巧蒸笼礼品。没想到,精致的竹编礼品很受市场欢迎,许多顾客都会买来赠送亲友,表达美好祝愿。这次创新让沈美娟的事业再一次腾飞。
  2021年,沈美娟被公布为罗定市非遗竹编传承人,还被评选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这些来自社会和群众的认可,给了她莫大的精神鼓励,接连创新推出了瓷胎竹编品茗杯和针对女性市场的创意竹编饰品,让鼎鼎大名的“泗纶蒸笼”成了多姿多彩的“泗纶竹编”。
  世界各国的客商都越来越喜欢泗纶竹编。我国出口海外的竹蒸笼中,平均每10个就有8.5个产自泗纶镇,每年有超亿只竹蒸笼从泗纶销往海外。几元钱的东西经过泗纶人的巧手一编,到了欧美就能卖到上百元。
  努力提升自我的同时,沈美娟也在思考着泗纶竹编的未来,她觉得竹编文化的接力棒必须一直传承下去,传到更多年轻人的手上。因此,沈美娟建造了竹之森非遗竹编研学基地。基地内的展览讲述了农耕时代的竹编起源、发展以及如今创意竹编的盛行,让孩子们能由远及近地感知非遗技艺的整个过程。研学基地一开放,就火爆异常,孩子们在这里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手艺。截至目前,竹编研学基地已接纳数万名学生前来学习。
  沈美娟觉得自己很幸运,通过多年的摸索,家乡的竹编产业渐成规模,父老乡亲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更多的人关注到泗纶竹编文化,认识到乡村的美丽,她的内心也丰盈而富足,并为自己感到自豪。她憧憬地说:“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浪潮中的一员,能乘上时代浪潮的东风,投身家乡产业发展,传承泗纶蒸笼竹编技艺,是幸福也是使命。未来,我与我的同伴们将继续推广和发扬竹编技艺,不断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带领农户增收致富,相信竹产业必将成为泗纶绿色朝阳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产业,我们对此很有信心。”         
              
编 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