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5年6月 上半月版
2025-09-04 16:57 知音官网发布
北大才子弃文饲雁,欧洲珍禽孵出千万金
在互联网经济席卷全球的今天,创业者的目光往往聚焦于电商风口、短视频流量或科技蓝海。然而,北京大学毕业、本可踏上留学精英之路的陈彦文,却转身投向黄土与池塘,在乡村的田埂间书写了一段令人深思的创业传奇。2013年,陈彦文回到父亲负债累累的鱼塘,用知识重构传统养殖的逻辑链条:将经济学课堂的供需理论融入鸿雁的“减肥计划”,将智能称重系统和AI算法引入田间管理,甚至用短视频营销打破农产品的地域桎梏。这场始于鱼塘的创业实验,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知识返乡、产业重构与社会价值的深刻对话。陈彦文用行动证明:土地深处,同样蕴藏着改变命运的星辰大海。
放弃留学,回乡养雁
1990年,陈彦文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套海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钻研。2009年,陈彦文考取了北京大学,就读于光华管理学院。在亲朋好友心中,他是整个家族的骄傲和希望。
陈彦文的父亲陈国庆因儿子的光环,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人们的尊重。但在陈彦文心里,自己能够考上顶尖学府,始终离不开父亲的影响和教育。
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陈国庆,从一无所有起步,靠勤劳能干,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早在30多年前,陈国庆就承包了村里200亩土地,开始种植各种瓜果蔬菜。陈彦文上小学时,家里已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2006年,陈国庆又承包了一片500亩的鱼塘,开始养殖冷水鱼。他的鱼塘一度是村里的一道风景线,百亩水面碧波荡漾,50万条鱼游弋其间。那是陈国庆多年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他发家致富的希望。
陈国庆为鱼塘倾注了全部心血,却在2012年,因水质管理不善和放养密度过高,导致冷水鱼全部死亡。这场变故不仅让他损失了全部积蓄,还背上了巨额债务。陈国庆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成功的笑容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焦虑。
2013年寒假,陈彦文回老家时,发现父母满头白发、面容苍老。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思虑良久,便做出一个决定:休学回家,帮助父亲走出创业失败的阴影。
此时的陈彦文已被选为交换生,即将赴美国留学一年。面对难得的机会,他选择放弃,陈国庆自然第一个反对。
陈彦文耐心地向父亲解释,并申明他坚定的想法: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只要找对创业道路并坚守信念,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陈彦文看中的创业基地,正是被家人视为“不祥之地”的那片500亩鱼塘——他计划利用这片水域养殖欧洲雁。欧洲雁又名法国番鸭、香鸭、红嘴鸭、洋鸭,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森林,不喜游水,性情温顺,是集食用、滋补、观赏于一体且具有一定飞翔能力的禽类,当地人称之为鸿雁。
欧洲雁的肉质紧实细嫩,口感醇厚,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钙、铁、锌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绿色保健食品。并且饲养4个月即可出栏,每只利润可达20元。套海镇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上几只,规模大的甚至饲养数百只。
2014年,陈彦文成立了“鸿雁湖”养殖场。基地筹建初期,他便规划全季养殖,确保一年四季供应欧洲雁和欧洲雁蛋。但当地养殖户纷纷质疑他的想法不切实际,认为欧洲雁养殖无外乎两种模式:顺季或反季。
所谓顺季养殖,即让欧洲雁每年4月至6月产蛋孵化,8月上市出售;反季养殖则通过技术调控光照条件,使欧洲雁在6月至9月产蛋孵化,国庆节前后上市。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顺季养殖易错过销售旺季,反季养殖需预留半年休产期。陈彦文提出的全季养殖,此前虽有养殖户尝试,均以失败告终。陈彦文却坚信:“没有一次次的失败,何来最终的成功?只要找对方法,必能突破瓶颈。”
陈彦文查阅资料并咨询专家后,将欧洲雁分为12个批次,实施差异化养殖管理,调控其产蛋孵化周期。例如,1月批次于8月孵化,2月批次于9月孵化,以此类推,确保全年循环供应。
然而,2015年1月,当陈彦文按理论实践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800只母雁与200只公雁混养后,截至8月仅产出30多枚蛋,远低于正常情况下的200枚水平。
为查明原因,陈彦文特邀上海畜牧研究所专家刘学武实地调研。经实验分析,刘学武指出症结:雁舍光照时长失控,且饲料配比不科学。
在刘学武的指导下,陈彦文引进设备,改造雁舍……2016年,“鸿雁湖”养殖场终于圆了全季养殖梦。此后,陈彦文又购置大型孵化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科学饲养,为雁瘦身
陈彦文在当地养殖欧洲雁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养殖户都慕名来找他购买欧洲雁苗,还有人来向他拜师学艺。人们不知道的是:陈彦文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出售欧洲雁苗,而是扩大养殖规模,成立自己的欧洲雁深加工工厂。
2017年,陈彦文把养殖4个月的欧洲雁,出售给当地一家酒店时,老板却对他的欧洲雁很不满意,质疑道:“你确定这些欧洲雁每天都在水里游泳吗?都说你这个大雁既会飞,又是在你的池塘里长大,可天天下水的大雁为什么会这么肥?”
酒店老板还告诉陈彦文,消费者对瘦肉雁非常感兴趣,瘦肉雁不仅口感好,营养价值也更高,可他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最后听说“鸿雁湖”养殖农场的欧洲雁不错,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了,结果还是让他很失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彦文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偏爱“瘦雁”,但市场上却难找到。于是,陈彦文决定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另辟蹊径,养殖出消费者更喜欢的欧洲雁。
2017年底,陈彦文利用500亩池塘的优势,把池塘打造成了欧洲雁的“健身中心”,让其在水中游泳锻炼。可欧洲雁却偏偏喜欢在池塘边转悠,偶尔下水游一会儿,又拍拍翅膀上了岸。
后来,陈彦文想到一个办法:不给这些欧洲雁喂太多食物,而是在池塘里放了少量鱼苗和饲料,并根据欧洲雁适应性强、觅食力高的生理特性,进行放牧饲养,让它们自行下水寻找食物。
除此之外,陈彦文还用“饥饿饲养法”来管理欧洲雁。在传统养殖观念中,“多吃快长”似乎是不变的金科玉律,但陈彦文却反其道而行,对这些欧洲雁严格限制饲料。其实,限制饲养并不是让它们饿肚子,而是精准调控,通过限时、限量、限质的精准管理,调节欧洲雁的代谢节奏。
为了科学养殖欧洲雁,让其瘦身,陈彦文雇用了两个专业人员。两人利用智能称重系统和AI分析平台,根据欧洲雁一周增重的数据调整饲料的喂量,让欧洲雁维持体重曲线在标准的±3%区间,并保证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充足供给。
限饲技术让欧洲雁从“吃饱”到“吃好”,其肉质渐渐从“量变”到“质变”:肌内脂肪含量提升15%,风味物质积累更充分,肌肉纤维直径缩小,口感嫩度提升20%。“速生雁”也就变身成了“精品雁”。
最关键的是,这种养殖方式不仅确保了欧洲雁肉质的鲜美,还增强了它的抗病能力。“鸿雁湖”养殖基地的欧洲雁,从未出现过群体疫情,这就足以证明这种养殖方式的成功。
经过“减肥健身”和科学饲养的欧洲雁,从9斤减到了7.5斤,其肉质也从浅红色的肥肉,变为深红色的瘦肉,皮下几乎不见肥膘。每只欧洲雁的售价也从75元飙升至268元,利润是同行的4倍。
为打开销路,陈彦文凭借母亲卢素娥擅长铁锅炖雁肉的手艺,拍摄她制作美食的视频,放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宣传,由此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同时,陈彦文还把欧洲雁的养殖瘦身,以及如何标准化屠宰和真空包装的过程,拍成短视频,让粉丝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品质。
渐渐地,“鸿雁湖”养殖基地的回头客越来越多,销售额也逐渐提高。2019年,陈彦文为迎合市场需求,再次投资300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并以欧洲雁养殖后续产业项目为基础,成立了屠宰厂,购买了新设备,开始对欧洲雁做深加工产品。
雁肉在内蒙古人的心中是很高档的产品,陈彦文根据当地人的喜好,将欧洲雁宰杀后,分别做成欧洲雁鸭小腿、欧洲雁旋风腿、欧洲雁炭烤鸭腿、泡椒欧洲雁骨、欧洲雁烤等各种风味小吃。
为了把欧洲雁卖到当地旅游景区的酒店,陈彦文特意了解了酒店的做菜风格,把欧洲雁的每个部位进行细分包装,并根据酒店的要求分送大小不同的雁。比如,对方要做白切雁、卤雁,陈彦文就送养殖90天的欧洲雁,对方如果用来煲汤,陈彦文会推荐养殖180天以上的欧洲雁。这种贴心的服务,让陈彦文的欧洲雁售价从21元每斤提升到30元每斤。此后,陈彦文还别出心裁,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全雁宴”,还教会了酒店厨师,最终把他的欧洲雁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的酒店中。
2019年冬季,陈彦文牵头在巴彦套海镇成功举办了欧洲雁美食品鉴会。在食品品鉴会上,陈彦文凭借自己的实力,成功与多家企业达成了欧洲雁销售意向。
经过几年的发展,“鸿雁湖”养殖基地一共售出了18万只欧洲雁,加上雁苗以及雁蛋的收入,年销售额超过了1500万元。此外,陈彦文还带动了200多家农户养殖欧洲雁,与他们签订了帮扶代养协议。也就是说,陈彦文将育雏后的欧洲雁以成本价销售给村民,让他们自行养殖,达到养殖周期出栏后,再由陈彦文统一收购。
除此之外,“鸿雁湖”养殖基地还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优先提供工作岗位,并为全村参与欧洲雁养殖的贫困户免费提供屠宰分割、冷冻储存、包装销售等服务。他的这一举动,既有效激发了当地农户养殖欧洲雁的积极性,实现养殖户利益最大化,也让“鸿雁湖”养殖基地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特色产业,农旅结合
陈彦文的成功,让陈国庆在村民面前更有面子了,他逢人就说:“谁说我那500亩池塘是不祥之地,现在看来,它可是我们家的福地。”陈国庆不知道的是,陈彦文正在利用这块福地酝酿更多的致富项目。
2020年,陈彦文在养殖欧洲雁的同时,又分批向鱼塘里投放了10万尾白鲢鱼苗。不过,与其他养殖户不同的是,他并不急于出售这些白鲢鱼。随着白鲢鱼越来越大,外人都替他着急了,问他池塘里的鱼打算怎么处理。陈彦文摆摆手,笑着说:“等等再看。”在养殖冷水鱼上吃过亏的陈国庆也多次劝陈彦文要谨慎。
眼见着白鲢鱼越长越大,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还随时面临气候、病害等风险,陈彦文却始终不急不躁,完全没有要出售的计划。
直到2022年的冬天,陈彦文突然宣布:要在“鸿雁湖”养殖基地举办一次冬捕节,当天,捕捞到最大鱼的人可以享受免费捕捞的奖励。其他人凭借参与冬捕节的消费记录,可以免费品尝“全鱼宴”和“全雁宴”。
当第一条30多斤的大鱼被捕捞上岸时,陈彦文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池塘里的每条鱼都特别大,有的鱼头和成年人的头部差不多大。借助冬捕节的宣传,消费者纷至沓来,大家都惊叹从未见过如此巨型的淡水鱼。
而且,陈彦文池塘里的鱼品质非常好,肉质紧实有嚼劲,经两小时炖煮仍保持完整,柴火烹制后香气浓郁。以前,陈国庆在这片池塘里养的白鲢鱼,售价7元一斤都不好卖,如今,陈彦文养出的白鲢鱼却卖出了每斤15元的高价,且供不应求。
为了扩大名气,吸引顾客,陈彦文连续两年举办了冬捕节,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品尝。“鸿雁湖”养殖基地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四面八方。尤其是第二年的冬捕节,陈彦文的池塘共卖出10万公斤大鱼,收入300余万元。
雁要瘦身,鱼要增肥,陈彦文靠着这样的创业思路获得了成功。人们原以为,有了“瘦鸿雁”和“肥胖鱼”他总该知足,安心做这两个养殖项目了吧。可他又有了新的打算。
陈彦文发现,每逢节假日,“鸿雁湖”养殖基地就会有很多游客,有的确实是特地来买他的欧洲雁和白鲢鱼,但更多的人是为了一睹欧洲雁的优美舞姿,和池塘里成群大白鲢鱼戏水的壮观景象。游客离开前,不买欧洲雁和白鲢鱼的话,便会购买一些当地的特产,甚至找当地村民购买一些农产品。这让陈彦文很意外,同时也看到了另一个商机:做旅游产业。
经过市场调查,陈彦文又在“鸿雁湖”养殖基地旁边,流转了300亩土地,向种植业拓展,打造全新的农业模式:“鸿雁湖果蔬配送”CSA家庭农场。
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简写,一种在农场(或农场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此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后在日本得到发展,强调农场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
在陈彦文设计的“鸿雁湖果蔬配送”CSA家庭农场中,消费者以会员制方式提前支付季度费用,成为农场的“共同经营者”。
“我们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陈彦文向首批50个会员家庭解释道,“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会员们不仅享有每周两次的新鲜蔬果配送服务,还能参与农场决策,甚至可以在周末带着孩子来体验农耕生活。作为回报,陈彦文团队承诺提供完全无公害的当季农产品,并定期公开农场运营情况。
在具体种植环节,陈彦文展现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他带领团队对土壤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详细检测,最终确定了最适合的作物组合:沙质土壤区种植西瓜和玫瑰香葡萄,黏土地块培育西红柿和草莓,坡地则用于种植富硒土豆和紫薯。
每天清晨五点,人们就能看到陈彦文戴着草帽在温室大棚里忙碌的身影。从以色列引进的滴灌系统、日本研发的生物防虫技术、荷兰的温室调控方案,这些先进技术都被他因地制宜地应用在实践中。更难得的是,他每周都会邀请当地老农到田间“把脉”,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经过3年的发展,农场规模已经从最初的300亩扩展到1000亩,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陈彦文依托池塘和农场打造的产业链已然成型:在周边乡镇建立农产品体验店,推广“采摘+餐饮+捕捞”的农旅融合项目,还创办了农产品深加工车间。截至目前,这个项目直接带动了周边132户农户增收,创造了80多个固定就业岗位和200多个季节性工作岗位。村民们都说:“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跟着彦文干,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收入翻倍。”
正如陈彦文所说:人的一生没有标准答案,看似离经叛道的选择,通向的可能是另一片精彩天地。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未知的未来,每天在奋斗中不断前行,这就是陈彦文——一个北大才子放弃留学,回乡创业背后的初心。
编 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