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5年6月 下半月版

2025-09-05 09:28 知音官网发布

巴拿马植物灭绝之谜,小岛生态链崩塌真相调查/钱多多
  在巴拿马运河航道上的巴罗科罗拉多岛,原本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然而从2005年开始,岛上的树木越来越少,曾经繁茂的树林变得稀稀拉拉,而且岛上的居民播种的农作物产量也大幅下降。大家尝试各种办法,始终找不到原因。科学家埃文·戈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到岛上进行调查,终于解开了谜团,他将调查结果发布在2025年4月出版的《新植物学家》期刊上。
消失的绿荫
  2014年春天,巴罗科罗拉多岛上的老渔民卡洛斯蹲在自家的木薯地旁边,看着泛黄打卷的木薯幼苗忧心忡忡。幼苗根部已经腐烂,软塌塌地耷拉在泥土上,完全失去了生机。
  卡洛斯叹了口气,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干裂的土地,对邻居罗德里格斯说:“再这样下去,这一片的树木、作物都要死绝了,这是要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啊!”
  罗德里格斯的土地与卡洛斯的相邻,他家的农作物早已全部枯死。他愤懑地踢了一脚干枯的玉米秆:“这些年来植物越来越少,连鸟叫声都听不见了。记得从前出海归来,钻进林子里,各种鸟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热闹得就像在开音乐会。现在呢,静得让人心里发毛。我们移植的树木也都死得差不多了,种什么死什么,这日子还怎么过?”
  “自从那年那场雷电暴雨后,雷神就开始惩罚我们了!”卡洛斯仰望着晴朗的天空,无奈地摇着头,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沧桑。
  10年前,巴罗科罗拉多岛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雨。那天,天空仿佛被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缝,乌云如同奔腾的黑色巨浪,转瞬间就将整个岛屿吞噬在黑暗中。闪电像银色的巨蟒在云层中穿梭,照亮了这末日般的景象。惊恐的村民们跪在泥泞的地上,向天空祈祷。暴风雨持续了整整三天才渐渐平息。自那以后,这座岛屿似乎被下了诅咒,每次雷暴过后,成片的树木就会神秘死亡。
  起初,村民们以为是病虫害作祟。他们请来了周边最有经验的农艺师,这些专家背着沉重的药箱,在林间穿梭,仔细检查每一棵树的枝叶、树干和根系。他们甚至取样了土壤和树皮,但最终都无功而返,找不到任何病虫害的痕迹。
  巴罗科罗拉多岛的村民世代生活在这片雨林中,他们与这片绿色家园形成了完美的共生关系。雨林为他们提供食物、药材、建材和庇护所。随着树木大面积死亡,村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卡洛斯坚信:“一定是我们做了什么亵渎神灵的事,雷神在惩罚我们!必须举行一场隆重的祭祀,才能平息神明的怒火。”
  村民们选定了一个节日举行祭祀。当天,全村人都穿上了最体面的衣裳,聚集在村中央的广场上。祭祀由最年长的老人主持,他戴着羽毛头饰,脸上涂着神秘的图腾,口中吟诵着古老的咒语。村民们肃立两旁,双手合十,眼中闪烁着敬畏的光芒。随着鼓声响起,所有人面向东方跪拜,祈求雷神的宽恕。
  然而,祭祀过后,厄运并未结束。每次雷雨过后,依然有成片的树木枯萎,农作物也难逃厄运。岛上的生态每况愈下,曾经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龟裂,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开始为温饱发愁,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庄变得死气沉沉。
  年轻一代无法忍受这种绝望的生活,纷纷离乡背井。偶尔有年轻人回岛探亲,总会带来外界的新消息。“现在互联网发达得很。”一个返乡的年轻人说,“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情况发到网上,说不定会有科学家能帮我们找出植物死亡的真正原因。”
  年轻人拍摄了大量照片和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很快就引起了美国卡里生态系统研究所的关注。森林生态学家埃文·戈拉教授看到这些资料后,立即决定前往这个神秘的小岛进行调查。
  当戈拉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曾经茂密的热带雨林如今满目疮痍,倒伏的树干横七竖八地躺在龟裂的土地上,幸存的树木也都病恹恹的,树冠稀疏。戈拉找到卡洛斯了解情况:“除了植物死亡,岛上的人和动物有没有出现异常?比如中毒或者奇怪的病症?”
  卡洛斯思索良久后回答:“人和牲畜都好好的,虽然也会生病,但都是常见的头疼脑热。”
  “你们尝试过移植哪些植物?成活率如何?”戈拉继续追问。
  “试过各种本地和外来的树种、作物。”卡洛斯的声音哽咽了,“有些幼苗能活上一阵子,但只要经历几次雷雨就会陆续死亡。我们这个小岛一定是被诅咒了!”老人用粗糙的手背抹去眼角的泪水:“以前靠种地为生的村民现在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靠打猎采集的也找不到足够的猎物和野果,整个村子都快活不下去了。”
  看着村民们悲惨的样子,戈拉决定要帮助巴罗科罗拉多岛恢复生机。
科学家的困惑
  戈拉觉得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对树木和农作物产生巨大的影响。于是,他背着采样工具箱,穿梭在岛屿的各个角落,用专业的土壤采样器小心翼翼地采集着不同深度和位置的土壤样本。
  采集完样本后,戈拉马不停蹄地赶回临时搭建的简易实验室,将样本放入分析设备中。离子色谱仪显示土壤pH值和电导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完全符合热带雨林土壤标准。更精细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也未发现重金属超标,唯有锶元素含量略高于正常值,但这远未达到毒害的水平。
  排除土壤因素后,戈拉转向植物病理检查。他用德国徕卡体视显微镜对287个样本进行解剖观察,最终确定没有任何病虫害的异常情况。
  戈拉又考虑到人为因素。他挨家挨户地走访村民,询问他们是否有大规模砍伐树木、伤害植物的行为。得到众人否定的回答后,他再次找到卡洛斯:“会不会有人故意破坏这些植物呢?”
  卡洛斯连忙摆手,着急地说:“戈拉先生,我们祖祖辈辈都靠这片雨林生活,怎么会去弄死植物呢?大家都很爱护这些树木、农作物,这可是我们的命根子啊。”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调查后,戈拉陷入了沉思:土壤、病虫害和人为因素都被排除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岛上树木和农作物的大量死亡呢?接下来的调查肯定会更加艰难,但他不想放弃,于是组建了一个研究团队来到巴罗科罗拉多岛调研,希望尽快揭开谜底。
  调研持续了半个月,却没有任何进展。直到一次戈拉和同事在巴罗科罗拉多岛的森林中野外考察时,注意到了一棵被雷击中的油豆蔻树。这次雷击炸飞了树冠上寄生的藤本植物,油豆蔻树周围的十几棵树也一同死亡。但直接被击中的油豆蔻树却堪称毫发无损。
  戈拉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一道闪电劈中大树之后,有时闪电会引燃森林中的枯叶,导致树木葬身火海,更糟糕的情况下,大树会当场死亡。
  闪电的电压通常在100万伏特到1亿伏特间,能够产生超过20000℃的高温。当闪电击中树木时,树木内部的液体瞬间变为蒸汽,蒸汽膨胀产生的内压进而让大树爆炸或者失去相当一部分组织,但是为何这棵油豆蔻树毫发无伤,依旧生机勃勃呢?
  戈拉突然想到了什么,拉着同事在雨林里狂奔,他跑到多处树木枯死的位置观察后才告诉同事:“枯死树木的分布呈辐射状,中心区域常残留一两棵巨型油豆蔻树,树冠却异常茂盛。村民们也说过,每次雷暴天气之后树木都会大量死亡。雷击和油豆蔻树可能是导致树木减少的关键因素。”
  戈拉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他需要找到被雷击中的树木进行详细研究。起初,他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大规模地爬树去寻找雷击痕迹。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岛上树木高大茂密,戈拉和团队的研究人员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爬上10多米高的大树。他们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每一步都要十分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掉下来。
  他们常常到了树顶才发现,被击中的其实是旁边的树,只能无奈地再爬下来,重新寻找。这种方法效率极低,而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让戈拉和他的团队疲惫不堪。
  不过,戈拉并没有放弃。经过一番思考,戈拉团队开发了一种更高效的方法寻找被雷击的树。他们在森林中设置了多个监测站,这些监测站架设了摄像机和电磁传感器,可以第一时间拍到雷击场景,并通过电磁信号,将雷击地点定位到30米范围内。随后,无人机就在空中大展身手,观察每一次雷击的后果。
  安装摄像机和电磁传感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岛上地形复杂,有的地方是陡峭的山坡,有的地方是茂密的丛林,研究人员要扛着沉重的设备,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前行。有时候,他们还要在树上搭建平台,将相机和传感器安装在上面。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终于在岛上的各个关键位置安装好了设备。
  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效率,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找到被雷击中的树木。从2014年到2019年,戈拉共捕捉到94场雷击。每次有树木被击中后,他就和研究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前往现场记录情况,然后再在数月或数年后重返这里更新进展。
被改写的生态链
  戈拉的研究团队发现,94场雷击总共波及85个树木物种,其中只有7种存活了下来。在这7种树木中,仅有1种在被击中后毫发无伤并且变得更加健硕,它就是油豆蔻树。
  然而其他83棵被雷直接击中的树木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在被雷击后的一年内,它们树冠覆盖面积的损失几乎是油豆蔻树的6倍,并且其中64%(53棵)会在2年内迎来死亡。
  而且在这94次雷击中,有10次雷击击中了油豆蔻树,其中一棵油豆蔻树在调查期间被击中了两次,但即使如此,这9棵油豆蔻树依然全部存活,甚至受到的损伤都极其轻微。
  戈拉经过不断地跟踪记录后得出结论:“被雷电击中的油豆蔻树几乎无法与没有遭受雷击的同物种区分开”。无人机拍摄的照片也显示,在被雷电击中2到3年后,这些树无论是高度还是树冠的覆盖面积,也都没有减少。
  这一发现让戈拉十分惊讶。他决定深入研究油豆蔻树为何能在雷击中存活并变得更加茁壮。
  通过观察和研究,戈拉发现:巴罗科罗拉多岛的油豆蔻树普遍比周边的树木高4米,树冠也更宽阔。树形高大的油豆蔻树遭到雷击的概率比其他树高68%。
  油豆蔻树似乎可以承受这样的雷击频率,但对于生活在油豆蔻树周围的树木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
  当一棵树被雷击中时,这棵树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电流会传导到缠绕在树身上的寄生藤蔓、树枝相接的相邻的树木,甚至可以跳过树枝之间的小缝隙,传递到更远的树上。戈拉及其团队的调查显示,在巴拿马的森林中,一次雷击会导致9.2棵相邻树木死亡,寄生藤本植物的数量平均也会减少78%。
  这些情况叠加在一起的结果是,油豆蔻树周边树木的死亡率会高出48%。在2019年戈拉观察到的一次重大雷击中,油豆蔻树周围的57棵树死亡,而中心那位“第一受害者”油豆蔻树依然郁郁葱葱。
  也就是说,油豆蔻树不仅不会受到雷击的伤害,甚至还能从雷击中获得巨大的收益。每一次雷击都在帮油豆蔻清除寄生在树冠上的藤本植物,以及它周围长得太高、太近,可以争夺光照的树。
  “任何靠得太近的树都会遭雷击死亡,”戈拉说道,“每一次雷击都让油豆蔻长得更高、更大,并且变得更容易吸引雷击——这种植物与雷电似乎达成了某种合作关系。”
  戈拉根据岛上的天气情况和油豆蔻树的特点设置了一个模型。模型显示,通过减少寄生和竞争,雷击可以让油豆蔻树的种子产量增加14倍,寿命延长到280年。按照统计,一棵油豆蔻树平均每56.4年会遭遇一次雷击,那么这一棵油豆蔻树在一生中大约会被雷击5次。
  凭借这招“借电杀树”,油豆蔻树比其他树木平均高出30%,树冠面积大出50%。由于在雨林里十分显眼,当遇到下一次雷电天气时,闪电又更容易击中它们,开始下一轮“借电杀树”的循环。
  这种“借电杀树”为什么是从20年前开始的呢?戈拉分析认为,巴罗科罗拉多岛之前并没有油豆蔻树,树的种子是在20多年前随鸟类粪便传播而来的。
  那时候,鸟儿在别处吃了油豆蔻树的果实,种子随着粪便排出了体外,恰好落在了巴罗科罗拉多岛上。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小树苗。
  一开始,小树苗并不起眼,和周围的树木一起生长。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特殊能力逐渐显现出来。在一次雷雨天气中,闪电击中了它,周围的树木纷纷倒下,而它却安然无恙,并且开始利用闪电杀死周围的寄生藤本植物,夺取养分,茁壮成长。
  后来,越来越多的油豆蔻树在岛上生长起来,它们的“借电杀树”行为改变了岛上的生态系统。原本和谐共生的树木,因为油豆蔻树的出现,生存受到了威胁。
  戈拉的研究成果发布后,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科学家来到巴罗科罗拉多岛,对当地的树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一些热带植物耐雷击有共性:它们往往木质部更紧密、具有更粗的水分输送导管,而且叶片中更富含氮元素。他们推测,可能是木质部高效的水分传输系统,让这些树种在相同电流强度下,它的升温更少,遭受的损失也更小。
  巴罗科罗拉多岛的居民了解到植物灭绝的真正原因后,决定与戈拉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寻找恢复岛上生态平衡的方法。在科学家们的指导下,他们制订了详细的生态修复计划,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引种能够与油豆蔻树形成生态竞争的树种;二是对现有油豆蔻树进行科学管理。
  在树种选择上,戈拉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最终选定了三种具有特殊适应性的树种:铁刀木、紫檀和柚木。这些树种不仅生长迅速,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根系能够分泌特殊的有机酸,可以有效抑制油豆蔻树对营养的吸收。村民们按照科学家的指导,采用“同心圆”种植法,在每棵油豆蔻树周围5米处种植这些竞争树种,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
  对油豆蔻树的管理则更为精细。科研团队开发了一套“渐进式修剪法”:每年只在旱季进行两次修剪,每次修剪不超过树冠总量的30%,这样可以避免树木因过度修剪而产生应激反应。更关键的是,他们发现给树干涂抹特制的硅基防护涂料,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雷电能量。
  生态恢复的过程并不容易,种植新树木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且新树木能否适应岛上的环境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村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让巴罗科罗拉多岛重新恢复生机,让这片曾经美丽的绿色明珠再次绽放出光彩。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书写属于巴罗科罗拉多岛的新篇章。   

 编 辑/叶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