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5年5月 上半月版

2025-07-17 15:59 知音官网发布

莼菜变形记,留日海归把“水中碧螺春”玩成国际爆款/肖凤伟
  荻花枫叶愁江渚,莼菜鲈鱼忆故乡。近日,作为太湖“水八仙”之一、被誉为“水中碧螺春”的莼菜开始采收上市。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莼菜家庭农场主打生态种植莼菜,农场主叶玉泉曾就读于日本东京国际大学,2011年,他放弃日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新农人,立志种好每一株太湖莼菜。
海归回国 子承父业
  莼菜又名蒪菜、水葵、马蹄草、湖菜,属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是珍贵的水生蔬菜,被誉为“水中人参”和“人类的免疫促进剂”,凭借果冻般的胶质、嫩滑的口感,跻身江南“三大名菜”之列。
  莼菜在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种植,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太湖莼菜是著名的江苏苏州特产之一,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提起太湖莼菜的发展历史,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传,很久以前,在太湖之滨有一个小村庄,村民们世代以捕鱼为生。然而有一年,太湖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旱灾,湖水干涸,鱼虾难觅,村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就在这时,一位智慧的老者告诉大家,村落外的水池里有一种水生植物可以食用,这种植物正是莼菜。他还告诉大家,这种植物看似普通,实则是难得的珍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大家可以采摘来充饥。
  起初,村民们对这种陌生的植物持怀疑态度,但老者亲自下水池采摘,并烹制成美味的菜肴给大家品尝。村民们尝过之后,发现莼菜果然如老者所说的口感滑嫩,清香四溢,便纷纷开始采摘莼菜。
  到了明代,东山的邹舜王、蔡以宁带领当地村民,把野生于山池的莼菜全部移植到太湖,开始大量人工培植,并作为特产销售,这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东山镇的居民并没有忘记那个发现莼菜的老者。有人说,他是太湖之神的化身,特意下凡来拯救大家。为了感谢老者的恩赐,村民们每年都会在莼菜丰收的季节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太湖之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个传说,反映了太湖莼菜在苏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当地人心里,太湖莼菜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湖莼菜逐渐成为当地村民们餐桌上的常客,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食客前来品尝。
  1995年,东山镇的叶洪兴承包了80亩鱼塘作为基地,开始种植太湖莼菜。但莼菜好吃不好采,一天下来,辛辛苦苦也只能采摘几斤。而且,莼菜很娇气,对土壤、水质、温度的要求都很高,只要生长环境有一点变化,轻则果胶脱落,重则停止生长。
  另外,莼菜基地种植时间长了,水草变多,产量也在随之下降。这一系列因素,导致莼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大不如前,种植规模一再缩减。2008年,苏州遭遇有史以来最冷的一年,太湖莼菜严重减产,辛苦一年,种植户根本没有利润可言,这更加剧了太湖莼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
  随着种植规模缩减,截至2010年,东山镇种植太湖莼菜的农户只剩12户,面积锐减至不足百亩。就连种植面积最多的叶洪兴也有了退出的打算。
  2011年,叶洪兴的儿子叶玉泉从日本留学归来,计划子承父业继续种植太湖莼菜。叶洪兴却第一个反对,他还托人给儿子找了一份工作。拗不过父亲的叶玉泉只好同意。
  2012年清明节,叶玉泉去太湖莼菜种植基地帮忙时,遇到回国探亲的德国华侨炎正华前来购买莼菜。叶玉泉从对方口中得知,炎正华祖籍苏州,在他很小的时候,家人就在上海开了一家苏州特色餐饮店,店里的招牌菜就是“莼菜银鱼羹”和“莼菜鸡火汤”。
  为了做出美味的招牌菜,炎正华的父亲会亲自前来苏州采购新鲜的莼菜。依靠这家特色店,炎正华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富足。后来,他去德国留学,并因为工作原因定居在那里,但思乡之情让他倍感煎熬。每次回国探亲,父母也必为他做上一些莼菜美食。
  后来,炎正华的父母相继离世,他们留下来的特色餐饮店,炎正华不舍得转让,就委托中国的朋友管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回国了解一下餐厅的经营情况,也会像父亲那样,来苏州采购莼菜。
  得知叶玉泉有意向接手父亲的事业,继续种植太湖莼菜,炎正华激动地说:“你的想法不错,莼菜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如今,它也成了我怀念父母的一种方式,更是我寄托哀思和思乡之情的一道菜。小伙子,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合作,你种植并研发相关的莼菜新品,我负责把它们推销到欧洲……”
攻克难题 科学种植
  与炎正华的这次谈话,让叶玉泉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那段时间,他的新工作压力很大,叶洪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终答应他辞职,父子俩一起经营家里的莼菜农场。
  巧合的是,为保护这一特产,2013年,东山镇政府整合了300亩荒废的鱼塘资源,计划开发出一块无公害、标准化的示范基地,用于种植全生态的太湖莼菜。叶玉泉看准时机,承包了该基地的经营管理权,并挂牌成立了东山镇太湖莼菜家庭农场。
  对于如何管理太湖莼菜基地,叶玉泉也有自己的方法。他首先实施责任划分制,先把搭建好的基地,分区域免费划分给了周边的农户经营管理。叶玉泉的任务就是做综合管理和监督,另外还负责莼菜收购和营销的工作。
  2014年,叶玉泉投资300万元,在原有的太湖莼菜加工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全自动生产线,计划进一步开发太湖莼菜新产品,拓展新市场。与此同时,他还申领到了江苏省第一张太湖莼菜生产许可证,并注册了“水孕天赐”的商标。
  由此,太湖莼菜产品由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农产品跨入了关键性的一步。叶玉泉知道,高品质的产品离不开好的货源。为了从源头上取得好的产品原料,他对太湖莼菜基地的管理一点也不敢松懈。
  无论是阳春三月,还是酷暑难耐的六月,抑或是寒冬腊月,在一望无际的莼菜基地里,种植户总能看到叶玉泉的身影。他坐在特制的小船里,细细观察着莼菜的生长状况以及它的生存环境。虽然叶玉泉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也曾和家人一起种植采收莼菜,但真正承担起这份事业后,问题还是一大堆。
  有一天,叶玉泉在巡查莼菜基地时,看到60岁的莼菜种植户宋玉莲正趴在菱桶里,胸前挂着一个篮子,只见她一边用双手交替划着水前行,一边搜寻着目标。宋玉莲告诉他,自己从早上8点就一直保持这个姿势,在莼菜塘里忙碌,可是4个小时过去了,她胸前的篮子竟然还没有装满。
  宋玉莲无奈地说:“这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工作,本来莼菜有角质层包裹着,滑不溜秋的不好采。如今这水塘里水草太多,你还得一点点辨认。而且,水草多了吧,这个田螺就多,我还得把田螺认真挑出来,真是麻烦!”
  听着宋玉莲的抱怨,叶玉泉深有感触。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确实发现,这两个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农户的采摘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到了太湖莼菜的产量和品质。
  田螺喜欢吃莼菜的嫩芽和嫩叶,水草太多则会滋生其他害虫。而且莼菜是生态种植的,不能使用农药,所以要想消灭田螺,只能进行“物理攻击”。
  叶玉泉一边请教专家,一边上网查资料。得知田螺天生害怕油脂性的东西,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用油茶树的种子榨出油之后剩下的废渣,经过发酵后,撒到莼菜基地里。结果效果很明显,不仅田螺减少了,就连水草里的害虫也没有了。而且,这种油渣还可以作为莼菜的肥料,让莼菜果胶长得更好,莼菜品质大大提高。
  没有了田螺,种植户采收的效率提高了很多。田螺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怎么消除水草呢?最初,由于莼菜基地里的水草长得过快,叶玉泉会要求大家每隔半个月清理一次。
  后来叶玉泉发现,其实这个问题交给草鱼就可以。而这种草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多,最好是一亩地放养7条,鱼的重量最好在1斤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等草鱼把草吃光了之后,就必须把它们捞出来一部分,否则以水草为食物的鱼,在没有水草之后,就会开始吃莼菜,从而影响产量。
  叶玉泉还发现,影响莼菜产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黄鳝、泥鳅这样的鱼类,会在莼菜地的田坎边打洞,造成漏水。如此一来,就会造成莼菜塘里的水位过低,从而影响了莼菜生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叶玉泉带着种植户使出了撒手锏,他们缝制了一批地笼,还给莼菜田的田坎上铺了防水布。有了这一层“金钟罩”,这些鱼类就不会把田坎给打穿了。
  总之,叶玉泉像一个勇士,带领着莼菜种植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种植方面的技术难题,让太湖莼菜的产量和品质在不断地提升。
  不过,在叶玉泉看来,种植中出现的困难都不算什么。要想把太湖莼菜发扬光大,让其真正成为当地的特色产品,使当地人真正靠莼菜发家致富,他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销售。
多元发展 提升价值
  太湖莼菜被称为苏州“水八仙”之一,食用方便,可配荤炒,可素食、可汆汤,也可做馅。《齐民要术》中说:“诸菜之中,莼为第一。”而且,莼菜具有极高的保健作用,能清热解毒、益智健体、增强免疫力,对肠胃炎、肝炎、肾炎、高血压、贫血等都有好处。
  在苏州,无论你到“星级餐厅”,还是“农家饭馆”都能品尝到太湖莼菜的美味:“莼菜银鱼羹”“莼菜健脾羹”“莼菜鲈鱼汤”“莼菜鲫鱼汤”“莼菜鸡火汤”“莼菜虾仁”……应有尽有。比如,“莼鲈之思”不仅是一个典故,还是苏帮菜中的一道经典名菜。
  可由于莼菜口感独特,叶片厚实且稍带涩味,这种口感难以讨好所有人;更重要的是,莼菜由于生长在湖水中,保存时间短,容易腐烂变质。因此,莼菜生在哪个地方,才会被哪个地方的人所熟知。
  将太湖莼菜推广到世界各地,是叶玉泉最想干成的事,但他知道农业的创新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加持。所以,2016年时,他主动对接了南京大学、苏州市农科院、苏州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
  该团队从种植模式、生产方式、销售模式等方面入手,研发了一套莼菜保色、保鲜、保脆的技术,并获得了专利证明。另外,为了提高莼菜的美誉度,叶玉泉还要求种植户,将采摘回来的莼菜,按大小进行加工分拣,分成S(小)、M(中)、L(大)三个等级。
  只有一个小芽就是最高等级S级。一芽一叶的,是中等级别M级。只有一片大叶子的,就被定为L级。分级后的莼菜装进小包装,不同的等级,销售的价格也不一样。当然,如此一来,就增加了种植户的工作量。
  不过,叶玉泉为了提高种植户的采摘积极性,他将莼菜收购价的50%作为采摘农户的工酬。同时,莼菜加工厂还会收购东山镇其他莼菜种植户自产的滞销莼菜。这样一来,既保障了种植面积的同时,又延伸了太湖莼菜的产业链条,带动产品提档升级。
  除了销售新鲜的莼菜,叶玉泉的莼菜加工厂还把莼菜做成了深加工产品:罐装莼菜、莼菜面条、莼菜饮料、胶原莼露,莼菜银鱼馄饨,莼菜面膜、莼菜茶叶等特色绿色产品,实现了莼菜产品加工的由“初”转“精”,提高了附加值。
  为了改善莼菜种植户难以采收的问题,叶玉泉和团队借鉴植物工厂机械化种植蔬菜的方式,设计了露天陆上莼菜种植箱,将传统莼菜种植方式,提升到标准设施化栽培的模式。有效地通过物理调控水源和土壤指标,解决了莼菜采摘难的问题。
  而对于如何改善莼菜涩口的问题,2019年,叶玉泉在东山东郊咀太湖沿岸,承包了100亩太湖莼菜。专门用于研究种质资源。专家组团队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种莼菜,这种莼菜新品种口感更佳,产量更高。
  2021年,在炎正华的帮助下,叶玉泉顺利地把莼菜深加工产品销售到了欧洲地区。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展览和展销,将太湖莼菜产品以优秀的质量和品牌文化,展示到世界各个角落。
  为了打开太湖莼菜知名度,2022年,叶玉泉与当地政府磋商,利用太湖莼菜的文化内涵,开发了产学研科教基地,发掘其文化附加值,将莼菜产业拓展成“农旅文”三元一体的模式。
  叶玉泉还建设了太湖莼菜博物馆和展示馆,展示企业文化、莼菜产业发展历史、莼菜特性、新型种植模式等内容。让更多来东山镇旅游的游客,不仅从舌尖上感受到太湖莼菜的美味,更能体验品味到“太湖莼菜”的文化底蕴,探索到太湖莼菜的种植环境以及采摘模式。
  每年,叶玉泉莼菜家庭农场都会组织学生前来体验采摘莼菜,让更多人了解莼菜,体验采摘的乐趣。叶玉泉经常给孩子们普及太湖莼菜的知识,从传说故事到经典典故,包罗万象。
  就这样,种植、加工、销售,农旅环环相扣,让太湖莼菜源源不断地走出江苏,销往更多城市,部分还出口到日本、韩国、欧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小小的太湖莼菜,在东山镇带动了3000多个农户致富,成了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编 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