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4年12月 下半月版

2024-12-31 14:56 知音官网发布

6万辆!广西“90后”竹子造车漂洋过海/肖凤伟
  青山幽幽,翠竹葱葱。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素以竹资源丰富著称,当地人擅长用竹子编织各种竹帽、凉席等。他们用金竹、墨竹编织而成的花竹帽是毛南族的民族象征物。从小在这片青山绿水间长大的毛南族谭江永没有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后,有一天会从繁华的上海回到偏远的家乡,利用竹资源不仅带领大家走上了致富路,更让自己声名远扬到海外……
辞职返乡,用竹子创业
  现年39岁的谭江永,出生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县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在山水之间孕育出了神秘的毛南文化。这里地势高、天气变化大,气候、环境、土壤都适合竹子生长。环江县的竹品种很多:沙罗竹,丹竹,小静竹,大静竹,撑蒿竹……山上成片的野竹成了当地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他们会用竹子编织一些手工艺品,拿到集市售卖。
  谭江永的父亲谭国平就是有名的手工匠人,他编的凉席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编的花竹帽更是精巧细致,深受人们的喜欢。在父亲的熏陶下,谭江永也非常喜欢竹艺编织,他后来选择的大学专业以及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也深受其影响。
  2007年,谭江永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学习的是平面设计。第一次从大山深处来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谭江永为之震撼,他发现自己太渺小了。那时候,留在上海做一名服装设计师,有一天能带着自己设计的作品走上T台,是他的梦想。
  大二暑假开学时,谭江永带回一批自己暑假期间和父亲一起用竹子编织的水杯、风铃、竹帽……打算送给同学。没想到这些精美手工竹艺品非常受欢迎,没有拿到的同学找到谭江永,让他和家里商量,寄一些到学校,他们要购买。
  谭江永从中看到了商机,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空闲时间,他就开始做竹艺产品的生意。大学毕业后,谭江永进入上海一家研发竹制品的公司,担任助理设计师。
  此时谭江永的梦想不再是服装设计师,而是决定在竹艺制品领域发展,希望有一天把自己家乡的竹艺品卖到世界各地,带领家乡人致富。
  有一次,谭江永在浏览国外网站时,看到了一张竹单车的概念图,带有天然纹理的竹质框架让这辆自行车显得尤为与众不同。谭江永越看越兴奋,简单的竹子,通过设计师的巧手,变成了时尚的自行车,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设计思路。
  同时,天天跟竹子打交道的谭江永也很疑惑,竹制单车框架能否满足力学的要求?它到底只是为了精美还是为了环保实用?如果只是为了好看,那它的价值就会低很多。
  一天,谭江永电话里和自己的发小谭成杰聊天。谭成杰自从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工作。两人聊起竹单车的事情,谭成杰说:“用竹子做自行车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们公司附近就有一家自行车厂,做的就是类似的竹子自行车。我还特意去参观过,不过,他们生产的竹制自行车,框架材料采用的并非是天然竹枝,而是将竹子破成薄片后卷成竹筒制成。”
  自那天之后,谭江永就开始思考竹单车的事情。在他看来,竹子弹性很大,承重力强,而且环保美观,如果自己真能做出实用又美观的竹单车来,一定会大受欢迎,并且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谭江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谭成杰。谭成杰的母亲身体不好,他也想回老家发展,于是两人一拍即合。2014年,他们各自辞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探索竹单车的设计和加工,从此开启了一条鲜少人走的创业路。
  谭江永的家位于下南乡东华屯东边的一座小山腰上,为了方便工作,他和谭成杰在自己家楼顶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作为工作室。接着,他们又共同筹了8万元,采购了打磨机、空压机、切割机等加工设备。
  两个年轻人就这么孤注一掷地放弃高薪工作,返回自己的家乡,开始了“造车”之旅。这在邻居们看来,他们就是不务正业,败家子。尤其是谭成杰的压力更大,因为他的家庭条件远不及谭江永,母亲常年吃药,弟弟妹妹还在读书。
创意碰撞,竹车的完美结合
  最初,谭江永和谭成杰两人想用传统的方法来生产竹单车框架,可问题是如何将竹子和金属部件结合在一起。他们一直找不到强度与韧性都合适的竹子。就近取材的山竹水分较少,质地坚硬,但在装配时,竹子容易发脆开裂。
  两人不断挑选试验各种竹材。听说台湾一家竹子工艺制作公司,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谭江永还专门去“取经”。他联系当地的工匠、拜访竹文化中心,向专家咨询如何挑选竹子以及固定竹条的方法。
  金属连接件的加工也是一个难题,有些金属件看起来设计很简单,可真正装配时对精度要求非常高。由于对切割机操作不熟练,在加工零件时,他们经常会把手割伤。
  无论金属加工得多么精细,自然生长的竹子都会与它的内径有细微的差异,竹枝装配金属件后,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缝隙。骑行时整个车身的受力点常常会集中在螺丝等几个小的连接点上,导致车架的承压能力变差。
  当竹单车好不容易装配成功了,看似很牢固的车身,没骑多久就会散架。这让两人不禁感到怀疑,纯天然的竹制单车真的能做成功吗?
  研发的大半年里,谭江永他们没有任何收入,双方的父母对两人的创业也不看好。后来,谭成杰的父亲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再继续跟谭江永‘鬼混’,我就没有你这个儿子。”
  谭成杰最终没有扛住压力,决定退股重回广州工作。谭江永不甘心放弃,他把自己的设计想法和试制的产品,放到国内一个自行车爱好者的网络论坛上,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有人说,竹子做的自行车不牢固,短距离骑行还可以,路途远了肯定会散架;也有人说,中看不中用,做了也白做,根本就不会有市场;但也有很多人鼓励谭江永,让他多学习,还有人给他出主意提了好多建议。
  大家的话给了谭江永很大的鼓舞。他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研究,还四处拜师学艺,寻求专家的帮助,立志做出一辆拿得出手的竹单车。
  经过多方查找资料,谭江永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用环氧树脂代替金属零件来固定竹枝框架的关节。而环氧树脂能将竹枝包裹结合成一体,受力点就会分布得比较均匀,车身会更加稳固牢靠。
  就这样,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2016年,谭江永把第一辆性能稳定的竹制单车做出来时,他兴奋得立马拿起手机,拍照上传到网络上。
  在瑞典留学的吴齐磊回国探亲,看到了谭江永发在论坛上的竹单车,于是私下找他聊天,直夸谭江永有创意,说:“这个设计理念非常好,竹子不但质地轻,而且强度高。竹子的纤维又富有弹性可以除震,这样骑起来会更舒服。”
  吴齐磊的家在上海,父亲是学校的体育老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热爱运动,尤其喜欢骑行。在瑞典留学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和同学参加各种骑行活动。
  吴齐磊第一眼看到谭江永的竹单车后,就非常喜欢。便央求谭江永以4500元的价格,将这辆竹单车卖给自己。不久后,吴齐磊给他传来好消息,说他的同学也想购买一辆。
  听到这个好消息,谭江永兴奋得一夜未眠,仿佛看到了多年后自己创业成功的场景。这一刻,他决定创立自己的公司,认认真真做下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绝不放弃。
  2017年,谭成杰因为不甘心,最后还是放弃了广州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开始给谭江永打下手。谭江永筹资30万元,注册了永保竹木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自己的老家下南乡仪凤村,建起了生产加工车间,创立了“大山竹车”的品牌。
  然而,事情并不像谭江永想得那么简单。一天,他突然接到了吴齐磊从瑞典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吴齐磊的语气很不友善。原来,卖给吴齐磊的竹单车他骑了三个月不到,车身就出现了裂缝。
  谭江永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如果处理好了,对他们公司将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公司的声誉就会尽毁。他与谭成杰商量后,决定让其负责公司的一切事务,他则带着自己刚做好的另一辆竹单车,亲自去瑞典,上门向吴齐磊道歉。
  吴齐磊生活在瑞典的北部,这里的气温很低,有时达到了-30℃。谭江永终于明白了竹单车出现裂缝的原因。去台湾取经时,专家就说过:“空心的竹子会随着不同地区的气温、气压、湿度发生变化。”
  果然,谭江永带来的竹单车没有多久也出现了裂纹。如果要避免这种问题,那就必须寻找别的竹子。回到家乡后,谭江永又开启了寻竹之路。
锁定出口,竹单车走出大山
  谭江永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实验竹子,经过3个多月的辛苦寻找,最终在环江的一座高山上找到了一种实心竹。这种实心竹很坚硬,生命力也很顽强,不易变形,满足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使用的需求。
  而且,这种实心竹目前只有环江县才有。它们生长在养分贫瘠的石头缝里,之前有很多,因为不能用来编织竹艺品,所以被当地人抛弃了。可它们却不甘心向命运低头,顽强地生长着,最终等来了命运的转机。
  当谭江永带着他重新做好的竹单车,再次出现在吴齐磊面前时,就连吴齐磊都暗自佩服,对他竖起大拇指:“以你的执着和韧劲,成功必属于你。”
  吴齐磊告诉谭江永:“你这个产品更适合出口,因为国外有市场。这样,你好好做,以出口的质量来要求自己。我会帮你推销,留意潜在客户。不过你千万要记得,必须要保证质量。”
  在瑞典的那段时间,吴齐磊陪着谭江永一起拜访他的朋友,向大家推销竹单车。谭江永会向有意向的客户保证:竹单车先试骑,如果6个月之内有任何质量问题,可以无理由退换。
  由于谭江永的真诚,在瑞典的半个月,有人找他预订了15辆竹单车。回国后,谭江永一头扎进公司研制新的竹单车。
  2018年初,谭江永突然接到丹麦一家自行车公司老板比杨的电话。比杨用生硬的汉语询问谭江永竹单车的情况,他还告诉谭江永,想来中国考察他的工厂店,如果可以,打算找他合作。
  谭江永惊喜交加,但他很好奇,对方怎么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还一再强调相信自己的为人。比杨却向他卖了一个关子:“这个要等我们见面那天再告诉你……”
  比杨对“大山竹车”的制作工厂非常满意,尤其是他看到谭江永事事亲力亲为,一辆竹单车用了整整九道工序,工人的手都磨出了血的时候,更是当场提出要与他长期合作,首次就签订了25万元的订单。
  谭江永这才知道,比杨是爱丽莎贝的哥哥。而说起他和爱丽莎贝的相识,还有一段故事。原来,几年前,谭江永在瑞典和吴齐磊推销竹单车时,救了一个差点被汽车撞到的女孩。女孩的母亲正是爱丽莎贝,她非常感谢谭江永,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做客,听说他在推销竹单车,便当即买了一辆。
  谭江永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初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得到了这么一个大客户。爱丽莎贝的哥哥比杨在丹麦有一家自行车制作公司,当爱丽莎贝把谭江永的情况讲给比杨听后,他就决定前来中国实地考察。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批订单,谭江永不断地克服技术难题,提高竹子的抗压性和耐久性,研发和改进生产工艺。订单如期完成后,谭江永还让编织工人赶制了一批当地的特色竹艺品,配在了竹单车上。
  谭江永之所以这么做,一来为了让客户更满意,二来他也有自己的目的。村里会竹艺编织的人有很多,小时候,谭江永最喜欢站在他们身边,看他们拿起锋利的篾刀,小心翼翼地把竹子剖成薄薄的竹片和纤细的竹丝。
  篾刀在匠人手中犹如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极为自如地在竹子间来回穿梭。剖好的竹片与竹丝在他们那粗糙却无比灵巧的双手间,时而编织,时而缠绕,时而穿插。每一个人都全神贯注,眼神里满是专注与热爱。手指灵活地舞动着,竹丝在他们摆弄下,逐渐从简单的线条转变为精美的图案。
  这一幕深深地刻印在谭江永的内心深处,他希望乡亲们的手艺能够永远流传下去,更喜欢自己家乡这些竹艺品能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开始研制竹单车后,谭江永就一直思考如何把这些元素融入竹单车里。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把当地的传统文化推广到了海内外,还可以为当地的老人找到生活的出路。
  自从与比杨的公司合作后,谭江永又陆陆续续接到了一些海外的订单,不仅有丹麦,还有日本、新加坡等国。出口海外的订单每辆定价200~300欧元(约人民币2000元)不等,由于是人工制作,这价格并不高。
  随着订单量的增加,永保竹木业发展有限公司也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谭江永一边在完善、开发新产品,一边通过线上线下拓展市场。由于竹单车质量不错,服务周到,有主动来找他预订的,也有谭江永带着竹单车上门推销成功的。
  谭江永还在环江县城开了几家连锁店,门店内有山地车、公路车和儿童车等多种款式,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由于竹子造的自行车原生态,很环保,竹子的韧性对单车避震效果也很明显,所以店里的生意一直很不错。
  永保竹木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根据顾客的需求私人定制单车,价格不封顶,不少客人买来当收藏品。还有一种就是售卖一般的成品,出口的基本上是车架。
  随着产量增加,永保竹木业发展有限公司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谭江永便四处发布收购实心竹的广告。起初,村屯里的一些老人笑问道:“你们收这个有什么用?”当得知他们用一元一根的价收购后,老人们一下子乐开了花。他们高兴的是,原来长在山上没人要的野竹子,如今也变成了值钱的宝贝。
  永保竹木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人大部分是村民,他们主要负责竹子的采伐、加工和组装工作。在谭江永的指导下,工人逐渐掌握了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收入也随之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不仅帮助了村民脱贫致富,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谭江永的竹子自行车已经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将继续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开发出更多款式、功能各异的竹子自行车,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截至2023年12月,“大山竹车”已销往多个国家,销售量超6万辆,既带动了村民劳动创收,个人也收获了创业的成功。竹单车,像一个小小的梦,拉近了大山深处的创业青年和世界的距离。谭江永希望这个梦一直做下去,将来有一天,每个年轻人都会梦想拥有一辆竹制自行车,就像现在梦想拥有房子、车子一样。        
              
编 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