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 2025年7月 下半月版
2025-10-13 09:02 知音官网发布
深矿70米绝境,九命悬一线的生命奇迹/春 野
位于非洲南部矿产资源富集区的莫桑比克赞比西河谷煤矿,与已废弃数十年的“姆托博旧矿”遗址相邻而立。这座由国际矿业巨头卡鲁玛矿业负责运营的现代化矿井,虽然采用了机械化开采技术,却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地下水系带来的双重挑战。矿井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周边村落,这些当地矿工长期在安全培训体系不完善、采矿设备陈旧老化的困境中工作。2025年5月,一场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彻底打破了矿区往日的平静,将这座看似平静的矿山推向了风口浪尖。意外来临
莫桑比克煤矿资源丰富,煤炭总储量约230亿吨,大大小小的矿场星罗棋布,其中赞比西河谷煤矿是一座地下煤矿,不同于露天采矿,矿工在地下矿洞工作不仅不利于健康,还要冒各种风险。
赞比西河谷煤矿的入口处位于山脚,该煤矿已被开采一段时间,矿道的挖掘、行进的方向并不总是向下,有些地方角度微微向上。该矿工作区域共有7条矿道,分别为1号矿道至7号矿道。这7条矿道有些地方是相互连通的,每条矿道宽5至6米。4号矿道附近装有一条传送带,矿工们可以通过它把挖到的煤矿送至地面。除此之外,这里还装有一部电话,可以通过它与地面或其他区域人员取得联系。
在幽闭的地下环境里实施挖矿作业,通风问题尤为重要。为了保证空气的有效流通,在2号和3号矿道、5号和6号矿道之间砌有数道水泥墙,它们的作用是引导矿道内空气的有效流动。为了保障工人们的生命安全,在5号矿道内还存有几箱瓶装饮用水,一旦矿道内发生意外,这些水可以让矿工们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命。
2025年的5月15日,天气异常炎热,上午有18名矿工进入了赞比西河谷煤矿工作。他们从山脚的入口进入,经过一条狭长的矿道,在行进了1.6公里后,抵达了工作区域。
他们的工作区域距离地面垂直深度70多米,矿道内含氧量低、设备噪声大、工作环境恶劣。一些矿工们工作时会带着一块大大的帆布,它不仅可以用来擦汗,还可以用来遮挡矿道,从而引导空气流动的方向。
此次进入矿道的18名矿工分为A、B两队,每队有9人,分别在不同区域工作。其中A队9名矿工负责开采4号、5号、6号和7号矿道内的矿藏,B队9名矿工则在离出口更近的其他区域开采。
时间渐渐来到晚上8点50分,矿工们已经在矿道内辛苦工作了一整天。A队年轻矿工约书亚笑着和队长恩科西说:“今晚我家做鱼,来喝两杯吧?”恩科西刚要回答就听见一声巨响,吓得他立刻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想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
很快,恩科西在6号矿道的末端发现了一个缺口,湍急的水流正源源不断地涌入矿道。由于地势原因,水流沿着6号矿道往下流,暂时没有进入旁边的矿道。他看见矿工马克被困在6号和7号矿道之间,急忙问:“你怎么样?发生了什么?”
马克大声回答:“队长,我不小心挖到了地下水。水全部涌过来了。我没受伤,但是水流太急了,我等水流小一点再试着过去找你们。”恩科西尝试过去救他,但是在水流的阻挡下无法做到。
而且,恩科西亟须将情况通知矿道里的每个人,让他们撤离。他转身跑向4号矿道的电话机旁打电话给了其他区域的B队:“我们不小心挖到了地下水,你们快点出去,离开矿洞。”B队的矿工离出口近,接到通知后,立刻有序撤离。
然而A队的矿工却被水流阻挡,无法走到出口。刚开始6号矿道末端涌入的水流并不是很大,但随着缺口一点点被冲开,水流变得越来越大。由于水流的原因,矿道内的电力设备已无法正常工作。矿道内十分昏暗,矿工们只能借助头灯照明。
恩科西打完电话之后,找到剩下的矿工,带着他们跑到传送带的位置,尝试逃离。没想到此时传送带也已经停止工作,所有人只能沿着矿道走到出口。
从A队所在的区域走到出口的矿道呈“V”字形,地势最高处距离地面73米,地势最低处距离地面91米。而且这段路中有一段长910米的倾斜向上的隧道,这条隧道才被开采不久,高度只有1.2米,人在里面必须弯腰前行,这无疑加大了众人的逃生难度。
恩科西带领7名矿工走上了这段隧道,身后的水流正不断地流向前方,地势低处水开始沉积并慢慢上涨,他们越往前走水就越深,刚开始只是没过脚踝,后来又没过了膝盖,再后来又到了腰间。出于求生本能,所有人都咬着牙往前走。为了防止有人滑倒,恩科西拿出一根绳子让大家抓在一起。他自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其他人则一个挨着一个跟在身后。
在隧道内行进了约800米后,他们即将到达“V”字形的底端,也就是地势最低点。借助头上的探照灯,他们清楚地看到前方道路已经被水完全淹没。由于隧道高度只有1.2米,矿工们一路都是弯着腰走的,此时他们的头已经顶到了隧道的天花板,水位也已经到了脖子处,无法再往前走了,而这又是唯一能够通往地面的通道。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队长恩科西必须立刻决定该怎么办。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项,要么继续沿着隧道走,强行潜水过去,要么原路返回刚才的工作区域等待救援。正在恩科西左右为难时,队伍中一位名叫哈里的矿工冲到最前方对恩科西说:“队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想试试能不能潜水穿越隧道积水的地方,如果能过去,我们就有救了。”
恩科西看着眼前危急的情况,只好答应了哈里的请求:“你去吧,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不能潜水过去就尽快返回,我们再想其他办法。”
哈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潜入水中。水非常浑浊,即使有头灯也无法看清道路。在行进一段路程后,他的速度慢了下来,他告诫自己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一定要活着出去。哈里摸索着潜行了一段路程,他体力开始减弱,感到阵阵眩晕,无法继续前进。积水路段太长了,哈里不得不调转方向返回。
在经历一段痛苦的潜水后,哈里回到了队友们的位置,他猛地从水下伸出了头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喘息片刻,哈里遗憾地对大家说:“不行,积水太多了,我们没有氧气瓶根本过不去,只能找其他的路。”
全力救援
潜水逃脱的计划失败了,恩科西只能带领矿工们返回。水流冲刷着他们的身体,矿工们一路逆流而上。不知过了多久,矿工们回到了刚才的工作区域,好在这里还没有被水完全淹没。
他们已经工作一整天了,一来一回又消耗了许多体力,所有人都精疲力竭,瘫倒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有人开始出现呕吐等症状。
休息片刻后,恩科西走到6号矿道的末端查看情况,看看能否把缺口堵住。这时,他又遇到了被困在6号和7号矿道之间的马克,强大的水流使他不得不待在原地。看见去而复返的恩科西,马克急忙求救:“水流太急了,我走不过去。”恩科西急忙说:“我想办法救你。”
恩科西几次尝试踏水过去救援马克,但是都被水流挡住了。他突然想起铲车,急忙跑去3号矿道开来了一辆铲车,他操纵着车把铲子高高举起,马克顺势跳到铲子上成功脱困。
此时9名矿工全部到齐,他们围坐在4号矿道的传送带附近。恩科西说道:“四周都是水,堵住了离开的路,我们得想办法自救。”哈里也说:“B队肯定已经逃出去并求救了,我们只要等着救援就好,拖一分钟我们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大家商议后制订了一个计划,以他们所在位置为中心,在周围砌一圈防水墙把水隔绝在外。由于水位还在不断上涨,大家别无选择,只能一起砌墙。
没过多久,他们便在矿道间砌起了5道防水墙,然而水位上涨的速度比他们想象中更快。在快要砌好第六道防水墙的时候,水已经涨到了他们这里,并且漫了进来,继续砌墙已无意义。他们被迫退后到地势较高的地方,被困在那里完全无法移动。
此时距离事发已经过了7个小时,9名矿工站在4号矿道的地势最高点焦急地等待救援。由于流水的影响,矿道里的温度只有12℃,再加上大家衣服湿漉漉的,每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为了抵御寒冷,他们抱成一团取暖,互相鼓励。与此同时,水堵住了隧道,空气含氧量也在快速降低,大家的身体机能正承受着严酷的考验。
水位不断上涨,大家的心理几近崩溃。有矿工哭喊着:“会有人来救我们吗?他们能找到我们吗?”恩科西鼓励大家:“放心,一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我们要有活下去的信念。”为隔绝恐惧,他用帆布遮盖水面视野,并用绳索将矿工捆绑成串,防止有人被暗流卷走。9人躲在被困的位置,什么也做不了,恐惧感深深地笼罩着他们,大家只能祈祷出现奇迹。
在A队的矿工挣扎自救时,已经逃出矿道的B队矿工回到了地面并求救。事故发生了4个小时后,救援队赶到了现场。
专家研判,在赞比西河谷煤矿附近还有另一个旧矿,名叫姆托博,已废弃55年。几十年来,地下水灌满了整座姆托博旧矿。A队在工作时意外地挖通了隔壁的姆托博旧矿,地下水顷刻涌入,造成了这起事故。据估算,姆托博旧矿内或有23万至34万立方米的水,这些水足以灌满整个赞比西河谷煤矿,想要救出被困的9人绝非易事。
救援人员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救援专家米洛先是对A队的工作区域进行了测算,他发现从该工作区域前往矿洞出口必须经过“V”字形的矿道。
米洛分析说:“地下水涌入后,第一时间会灌满矿道的最低位置,我认为被困矿工很可能退回到他们工作的位置,那里距离地面约70米,水漫到那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位置。”
米洛和几名救援人员花了3个小时进行测算后利用定位系统在地面上确定了一个钻挖点,并使用一个直径6.5厘米的钻头开始努力打通竖井,以确定矿工们是否被困在这个位置。
5月16日凌晨5点6分,钻机在工作了3个小时后终于钻出了一条深度为70米的竖井,随后钻机停止工作。因为按照测算的结果,此时钻头应该已经打通了A队所处的矿道。所有救援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被困人员的回应。
在等待了1分钟后,地面救援人员清楚地听到地下敲击钻头的声音,敲击声一阵接着一阵,看起来有很多人。工作进展至此所有救援人员为之振奋。他们终于凭借着经验和仪器成功找出了矿工们的被困位置,并且确认还有多人活着。
成功获救
救援人员对钻头周围流出的空气进行了检测,发现含氧量很低,只有12%至13%。他们在经过了片刻的欢欣鼓舞后,继续执行接下来的救援计划。现在他们不仅要担心矿道里涨水的问题,还要考虑缺氧的问题。只有保证氧气的输入,才能让被困矿工活下来。
救援人员开始用气囊堵住竖井的缝隙,防止空气流出,随后用空气压缩机往井内输送空气,每分钟能往里面泵入14立方米的空气。
4号矿道内的空气含氧量越来越低,矿工们呼吸非常困难。虽然大家的身体很虚弱,但他们还是会时不时地敲击钻头,这是他们生的希望。就在这时,矿工们从竖井感受到了输送过来的空气,没过几分钟,大家感到呼吸顺畅多了。这一切的发生令他们喜出望外,众人的求生欲望越来越强烈。
然而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出现了,矿道里的水位仍然在上涨,就连钻头也已经淹到了水面下。虽然地面一直在往矿道里输送空气,但此时情况已十分危急。
矿工们浑身湿冷,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地势高的区域退去。最后矿工们来到了1号矿道末端,那里是这片区域地势最高点,再下去将无路可退。
救援队也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因为有大量带有泥土的水流漫到地面上,这意味着地下矿道大部分地区都被水淹没,必须加快抽水速度。
救援人员在原先两台抽水泵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台,并继续寻找更多的抽水泵,数百米长的抽水管道伸进矿洞。另外,救援人员成功在姆托博旧矿上方打通了一条竖井,用抽水泵直接从那里抽水,以减缓水流涌入赞比西河谷煤矿的速度。
救援队计划在1号竖井旁6米处钻取一个直径更大的2号竖井用于救援,然而这样的大型钻机在当地并不多,救援队四处联系寻找设备,最终找到了一台合适的大型钻机,该机器的钻头直径达到了76厘米。
由于机器体积庞大,运输前首先要将机器全部拆开,把所有零件装车,然后运到救援现场。两地距离较远,预计需要9到10小时才能抵达现场,在现场重新安装,整个过程会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不过救援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执行这个计划。
事故发生了17个小时后,大型钻机成功运抵救援现场。又过了4个小时,钻机组装完成,开始朝着救援人员精确地计算出的方位猛钻。
此时,地下9名矿工坐在黑暗里默默地等待,为了节省电量,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关闭着头灯。矿道里的水位仍然在上涨,并且离他们越来越近。
虽然被帆布遮挡住了视线,但大家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水流拍打墙壁的声音,所有人都不清楚自己能否活着出去,一些人的生存意志开始渐渐变得消沉。
为节省体力,矿工轮流讲故事鼓舞士气,矿工查拉唱起祖鲁族战歌,歌声在黑暗中成为精神支柱。唯一戴表的矿工约书亚谎报时间缓解焦虑。当真实时间过去35小时,他宣布:“才过去24个小时,咱们坚持住!现在救援队已经找到我们了,我们等着就行。”他善意的谎言让众人相信他们都能撑下去。
然而救援并不顺利,因为赞比西河谷岩层坚硬,救援队调来的钻机钻头两次崩裂。工程师只好紧急调用中国援非项目的高强度钻头,采用“三井并行”方案:1号井输氧、2号井主钻、3号井备用。
姆托博旧矿的水压持续渗透,救援队只好联合当地渔民,在旧矿上方多处开凿泄水通道,并前后投入12台大型抽水泵,日均排水3万立方米,减缓水位上涨。
事故发生75小时后,救援人员将一部通信装置送入了被困人员手中,被困人员第一次与外界取得了联系,在确认了9名矿工全部活着后,所有救援人员才安下心来。接着,救援队将一个高2.6米,宽0.6米的救援舱从2号竖井送入地下,1小时后,救援舱抵达了地下。
恩科西率先入舱升井,其余人按体重倒序撤离——体重最重的查拉因低温症濒临昏迷,被优先送上;体重最轻的马克坚持殿后,他将遗书塞进空水瓶递给恩科西:“若我死去,告诉我女儿,她的父亲是笑着战斗的。”
赞比西河谷煤矿事故发生了77小时后,在所有救援人员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9名矿工全部成功获救。经检查,除1人出现低温情况外,其他人身体指标尚可,并无大碍。在医院经过简单治疗后,大家逐步恢复了健康。
有关部门在事后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发现废弃的姆托博旧矿离矿工们所在的赞比西河谷煤矿距离应为138米,根本不可能轻易挖通。马克之所以能够挖通,是因为1970年,姆托博旧矿正式关闭前,采矿公司又偷偷让旷工们开采了近42万吨煤炭,而他们没有将此事上报,正是那次额外的非法挖掘酿成了此次事故。
姆托博旧矿的非法超采被刻意隐瞒。卡鲁玛矿业被罚2000万梅蒂卡尔,部分资金用于建立非洲首座“矿山安全纪念馆”。9名矿工中,8人已经转行,唯有恩科西留下成为安全总监,他在积极推动矿井安装中国制造的应力传感器和防水雷达,努力确保矿工们的安全。
编 辑/叶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