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 2025年9月·月末版

2025-10-10 16:04 知音官网发布


美院夫妻返乡“造梦”:童彩绘九嶷,星耀尤伦斯
王元辉

       2015年冬天,所有人都奔向大城市时,在北京生活的周燕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和丈夫一起返乡创业,在大山里当孩子王……
留守少女,从“小辣椒”到“铁娘子”
       2015年夏,时年25岁的周燕跟着新婚丈夫刘休回到他的家乡——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大元村。刘休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赚钱了,留下的全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丈夫家的邻居就有个留守女孩,她每天都坐在门口写作业。一次,周燕走到女孩身后,竟发现女孩在一张废纸上涂鸦,那明快的线条,稚嫩的笔触,把她这个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才生惊呆了……
       周燕,1990年出生在湖南益阳。6岁那年,湖南发生特大洪灾,洪水所到之处一片汪洋,也摧毁了她家赖以生存的营生。之后,妈妈远赴广西打工,父亲在家干农活,她一边读书,一边带着比自己小几岁的弟弟。
       那时,周燕十分努力,学习也出类拔萃,但她的内心十分孤独。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她抄写诗集、听音乐、跑步,后来发现,画画最能让她平静。那支画笔好像是通往她心灵的工具,让她把情绪都发泄在画画上,想要以后学艺术。可对一个农村女孩来说,学艺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家里谁也不理解,只有周燕的堂哥一直支持她。
       周燕堂哥是一所美院雕塑系的学生,在堂哥的激励下,周燕高三临时改变主意去学画画,付出了加倍的努力,终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
       毕业前夕,周燕去浙江舟山一家艺培机构实习,给高三的艺考生当培训老师。第一天上课时,教室门口突然出现了一个身影,一个男孩正认真看着她,眼里带着欣赏。
       后来,周燕得知,这个男孩叫刘休,来自湖南永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也在这家培训机构当老师。
       刘休不仅画画特别好,还因为从小痴迷乐器,拜名师、做古琴,也算学有所成。刘休告诉周燕,从美院毕业后,他曾回老家搞过半年艺术,一边在教培机构当老师,一边兼职卖古琴……
       这段经历让周燕特别佩服,她也曾想回老家开个工作室,教乡村里的孩子画画,因为她觉得,发达国家的乡村艺术做得很好,她也想为国内的乡村艺术出一份力。可父母不理解她,说她好不容易去了城市,何苦又回到农村。她被吵得头疼,只能作罢。
       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梦想,两个年轻人越走越近。周燕喜欢吃辣,刘休总是下厨做湘菜给她解馋。两人吃着吃着,吃出了不小的情谊。
       2014年6月,周燕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一家艺培机构工作。没多久,刘休也回了北京。空闲时,刘休会带周燕去爬长城,去香山看红叶……和刘休在一起,周燕第一次体验到被人呵护的感觉,两人恋爱了。
       2015年,两人在北京开了个古琴工作室,事业走上正轨,他们领了结婚证。婚后,周燕跟着刘休回老家看望公婆。当时,农村萧条的景象,无人管束的留守儿童,无一不刺痛周燕的心。特别是听到那个画画的女孩怯怯地问:“姐姐,我画得好看吗?”周燕用力点点头,女孩却懊恼地说:“可他们都笑话我,说我不务正业……”女孩的迷茫,让周燕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该如何去疗愈这个女孩,告诉她艺术的真谛!
       那天夜里,周燕思量再三后,对刘休说:“你的家乡真好,不如我们留下来,为乡村艺术做做贡献吧。我想教孩子们画画,让他们感受艺术之美,这一直是我的梦想。”
       周燕没想到刘休会答应,有些目瞪口呆。见她愣住,刘休笑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太知道留守儿童缺失什么,要不然我当初也不会回来。我一个人能力有限,但如果和你一起,会有另一番光景!”
一时间,周燕非常感动,又有些犹豫:“那我们在北京的生活怎么办?又拿什么做启动资金?”刘休却说:“我们之前做培训老师和卖琴攒的钱,可以做启动资金。而且我们回来照样可以卖古琴,吃住肯定没问题。”
回到农村,美院高才生甘当孩子王
       就这样,夫妻俩决定返乡创业。2015年冬,周燕和刘休正式回了宁远,创办了大元社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自掏腰包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天文望远镜、古琴、绘画工具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和娱乐用品,给乡村孩子建立了一个艺术王国。
       村里人都来看热闹。老人不懂什么“社”,更不懂什么是“艺术”,只是单纯的好奇,看完就带着孩子走了,哪有时间在这里“玩”。最重要的是,大家伙觉得周燕不靠谱,哪有大城市的女孩愿意回到农村来,说不定是没安好心。周燕的父母气得在家跳脚,不明白女儿怎么想一出是一出,天天打电话责备她。更大的压力来自公婆,他们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也不赞同。
       好在刘休将这些都挡了回去,只让周燕按自己的想法做。见此,周燕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决定用真诚打动乡亲们。之后,她挨家挨户去村里串门,了解各家各户的情况,主动辅导孩子写作业。
       学校离家比较远,遇上突发暴雨天气,孩子们上下学不太安全,周燕会主动开车接送孩子。还有老人需要买常备药、日用品,她也会帮忙去买。
       农村人朴实,见周燕是真心帮他们,渐渐也就接受了她,也愿意带孩子来玩。周燕知道,留守儿童最缺失的是自信和安全感,于是她主动和孩子们做朋友,带着他们唱歌、画画、做手工。
       刘休带着孩子弹琴,他高超的厨艺也发挥了作用,总变着花样做好吃的招待老人孩子。面粉加鸡蛋摊成薄饼,撒上一点碎葱花,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啦,谁闻到都忍不住咽口水;山上野生的水果太酸,他摘回来洗干净,加入糖水用果汁机打碎,就是酸酸甜甜的果汁,大人小孩都喜欢。
       两口子给足了孩子们关爱和陪伴,时间一长,成了孩子们的“共享父母”。
       在大元村,有个叫二妮的女孩,特别怕农村草地上的毛毛虫,一遇到就吓得尖叫,连做梦都是毛毛虫,吓得不敢入睡。周燕知道后,就和二妮一起把她梦里的毛毛虫“做”出来,然后用竹条、树枝,在大元社后面的空地里搭建了一个“毛毛虫巢穴”。
       “巢穴”搭好后,孩子们都爱在“巢穴”里钻来钻去,二妮惊喜地发现,原来让她恐惧的毛毛虫这么可爱,从此再没梦见毛毛虫了。周燕跟刘休感慨道:“她其实就是没有安全感而已。”刘休笑说:“所以,你给足了她安全感,如今她最喜欢的就是你,还非要跟你学画画!”
       刘休是真的为周燕感到高兴。初回老家时,他曾担心周燕会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怕她受不了生活落差,可周燕的表现令他欣喜、意外,她用坚韧、善良打动了这里的乡亲,也一次次打动刘休的心,让刘休越发爱上她,两人感情更胜从前。
       在周燕的努力下,村里孩子眼中的怯懦和自卑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缠着周燕和刘休问十万个为什么。每当这时,周燕夫妻就相视一笑,觉得一切都有了意义。
       见周燕整天围着孩子转,生性浪漫的刘休每天清早都会去山上采一把带露珠的野花送给妻子,也会在妻子疲惫不堪时,给她捏肩按摩,讲各种笑话给她听。他还把卖古琴的钱全部拿出来交给妻子,让她全身心投入到大元社的运作中……那段时间,日子虽然清苦,但有刘休的爱,有两人一起为之奋斗的目标,周燕觉得日子特别充实。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被看见。不知何时,村里人开始说三道四,说周燕把孩子们“带野了”,说孩子们书没好好读,家务也不帮忙做,天天往大元社跑,跟着周燕不务正业。
       有一年,周燕想带村里的孩子们去北京尤伦斯办展,可村里人居然说她是人贩子,要把孩子们带出去“卖掉”,极力阻止孩子们随她赴北京。
       想到这些年自己出钱出力,对孩子们掏心掏肺,却被诬陷成人贩子,周燕气得眼泪都出来了。刘休安慰她说:“乡下人不懂什么展,只是看你要带走孩子,有些警惕心也算正常。你想啊,要是将来有人要带我们的孩子去外地,我们也一样不放心啊。”
周燕看着怀里不足半岁的二儿子,一下就原谅了村民。她和刘休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明自己的初衷。她以心换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村民渐渐放下戒心,她的大元社也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夫妻同心,造就美丽童话天堂
       因为有两个儿子,且年龄仅相差一岁,周燕不管是在体力方面还是精力方面,都需要双倍付出。
       有一次,刘休带着村里的孩子去北京研学,周燕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还要管大元社,只能在哄睡孩子之后再工作。
       就在这时,大儿子因扁桃体发炎引发高烧,她抱着小儿子,带着大儿子去医院看病,累得精疲力竭。即便这样,她也不愿意放弃村里的那些孩子。
       那几年,村里不少孩子跟着刘休做古琴,学古琴,还能像模像样演奏表演,在学校的文艺比赛获了奖。2021年,刘休因此获得“宁远工匠”的光荣称号。
       因为所有的活动都是纯公益的,不管是出去带孩子研学、搞艺术节活动,还是大元社的日常运转,都是需要经费的。这些年,周燕没有收入,家里和大元社全靠两人之前攒的老本,如今,夫妻俩对着已是两位数的银行卡,相顾无言坐了半宿。最后,刘休使劲揉了揉头发,说:“要不把我那架琴卖了吧,撑一天是一天。”
       周燕忍不住垂泪,那架古琴是他心爱之物,平时连儿子都不让碰,如今为了她的梦想,居然肯忍痛割爱。周燕心里难受,刘休却握住她的手说:“没事,面包会有的,古琴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话虽这么说,可坐吃山空不是周燕想要的。乡村艺术也需要全社会有能力有爱心的人参与进来,只有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们才能全心全意为乡村孩子服务。
       之后,周燕多方奔走,找来了浙江和香港的基金会,解决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大元社的故事也被媒体传播,很多企业和志愿者伸出了援手,夫妻俩的公益之路不再孤单。
       因为家和大元社在一起,儿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总来自己家,还会睡自己的床,很不高兴:“妈妈,为什么要让他们来家里?这是我的家,我的床,我不想让他们占去。”
       两个儿子还会“吃醋”,明明和妈妈在一起,可妈妈眼里只有别的孩子,看不到他们。每当这时,刘休就会安慰儿子:“你们是妈妈最疼爱的宝贝,她怎么会不爱你们呢?妈妈那是在工作。你们看,妈妈认真的样子是不是最好看?妈妈很辛苦的,我们是男子汉,要乖乖的,不给妈妈添麻烦!”
       一次,为了策划组织一个艺术活动,周燕和刘休需要经常开会,只好把孩子带去会场,让他们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玩。好多次开会到半夜,两个孩子就歪在凳子旁睡着了。看着那小小的一团,周燕心中十分愧疚。
       就在这时,刘休做出了一个决定,主动承担家里的一切,给周燕做配角。周燕要用车时,他是司机;要吃饭时,他是厨师;要带娃时,他是宝爸;要教琴时,他是老师;要搞艺术节时,他是策划;需要土地流转时,他出面和村民谈判……
       常常是周燕在台前风光无限,刘休一手牵一个,一手抱一个,带着孩子在幕后盯着,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错。
       很多人说刘休傻,把妻子捧得这么高,自己成了家庭“煮夫”,多窝囊!刘休笑笑说:“事业要拼,梦要追,可家里孩子也要有人管呀!夫妻一体,就要扬长避短,家才能更兴旺嘛。周燕口才好,运营能力强,由她出头,大元社能更好地发展。”周燕得知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两年,随着到来的留守儿童增多,周燕两口子根本顾不过来,于是,她发起“江湖招募令”,邀请天南地北的志愿者来为家乡孩子们服务。
       在他们的努力下,有的孩子创作出美妙的诗歌,有的孩子一展歌喉,有的孩子跳出曼妙的舞姿,就连村里的老人也被请上讲台传播耕种技艺和手工技巧。这样的艺术活动,周燕已经策划组织了近千次,直接服务8000名留守儿童。他们家也因此被评全国“最美家庭”,周燕荣获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湖南青年五四奖章”“湖南好人”。
       如今,大元社不止在大元村,已经遍布了整个宁远县。大元社还支持本地妈妈做陪伴,由本地的选调生做运营管理,这样既能解决本地部分就业,让一些孩子不做留守儿童,还能形成一种解决乡村儿童心理和自信问题的本土化社区陪伴模式,更好地为乡村孩子服务。
       2025年4月,周燕被推选为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她跟刘休说:“其实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你,这些年你比我付出更多。”刘休一如既往地憨笑:“没事儿,你只管往前冲,大后方有我呢!”

编辑/包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