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914期
2025-05-30 14:38 知音官网发布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毛主席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依然不太平,美苏争霸持续,美越战争胶着,苏军侵占捷克,中苏关系交恶……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提出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1973年1月1日的《新年献词》(社论),重申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这些口号背后,暗藏了一个时代的跌宕风云。“我们的地道不会挖到莫斯科去”
1972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根据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内外大好形势和我们所坚守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立场,毛主席说:我们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方针的提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毛泽东应对苏联战争威胁的直接产物。勃列日涅夫1964年上台后,中苏两党未能达成实质性和解,新的论战不断。到1969年,中苏之间在黑龙江的珍宝岛、新疆的铁列克提等边防地带先后爆发武装冲突,各有伤亡。神州大地上,涌起了“打倒新沙皇”、“誓死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游行示威。
在审阅发给苏联政府的声明时,毛泽东特意加写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苏联军方的《红星报》则扬言要给“现代冒险家”以摧毁性的核打击。美国《华盛顿明星报》也刊文称:“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基于上述情状,毛泽东逐渐形成了“要准备打仗”的战备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年戎马倥偬,历经枪林弹雨,他们对防空的重要性自然有许多真切的体会。1965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北京及各大城市要挖防空洞和地道的问题:老百姓怎么办?就是每个房子都挖个洞,自己挖,平时当仓库,藏东西,战时飞机来了当防空洞。1969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成立以周恩来为组长的中国人民防空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了人民防空领导小组。
为了开挖防空洞,许多城市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建成了著名的“北京地下城”,并与地铁1号线贯通。据首都人防办副主任张一民回忆,他曾随周恩来陪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参观北京建筑机械厂的防空洞。周恩来风趣地对齐奥塞斯库说:“总统阁下,你路过莫斯科时,请你给柯西金总理带个信,我们挖防空洞完全是为了防御。让他放心,我们的地道不会挖到莫斯科去。”
周恩来、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还参观过大连市的“十山”、“十网”人防工程。上海开工建设了“人民广场地下环形通道”。西安小寨防空地道工程同样颇为壮观:“洞高三米宽五米,地下纵横数十里。洞里能跑老解放,北京吉普撵不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八六团修筑了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龙珠山地道。
备战,备荒,为人民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向来关涉亿万民众的吃饭问题。毛泽东多次指示,要给农民减负,减少粮食征购,藏粮于民。1961年,国家粮食征购同比减少177亿斤。1962年9月,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多给农民留出粮食,“这样他就能够多吃,能够较多地留饲料,能够保证种子。还有一个,他就能够储备一点,储备在农民家里,生产队也储备一点,以便备荒,应付突然事变”。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杭州汪庄召集周恩来、李先念、陈毅、余秋里等开会。论及“三五计划”时,毛泽东追问粮食4800亿斤能达到吗?“我看大家想多搞,你们也想多搞,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这是个原则问题。”“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
两个月后,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表示:主席提出要我们注意三句话,注意战争,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这三句话,我想合在一起顺嘴点,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