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947期

2025-09-05 16:07 知音官网发布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何以取胜?
       从《论持久战》的理论构建,到征兵、稳定财政秩序、争取外援,中国抗战事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战场表现,更与战争动员及其带出的经济、社会、舆论诸领域有关。为了赢得最终胜利,中国人走出了一条空前艰难的道路。
 
一篇文章的诞生
       1937年12月28日深夜,正在延安窑洞中挑灯夜读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教员郭化若,收到了毛泽东秘书叶子龙送来的一封信。信中嘱咐说:“你不担任任何别的事,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及编辑部事务,务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
       70多年后,郭化若在撰写回忆录时,依然能清晰地记起,1937年冬天毛泽东对战争理论问题的关注。毛泽东告诉郭化若,1936年自己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因为西安事变发生,只来得及阐述对正规战的看法,没提及游击战、政治动员乃至更广泛的资源问题。这几项问题的答案,看似零散,对当前的对日抗战却至关重要。他希望郭化若搜集、编译一批理论著作,撰写关于游击战的专门文章,协助自己研究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
       有党史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对军事策略问题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红军时期的战略战术,能否化用到对日抗战中,尚不确定。正面战场形势的迅速恶化,更是进一步加重了中共面临的压力。后来毛泽东自己总结说,战争的初始设定是:“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再进一步看,在1937年冬天的对日战场上,“敌人多而强,友军多而弱”,八路军、新四军则是“又强又弱又小”。共产党军队之“强”,在于战斗意志;但倘若精神意志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战争资源和战场表现,胜利仍将遥遥无期。
       毛泽东的理论思考,一直持续到了1938年暮春。这一年5月26日到6月3日,他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做了长篇系列演讲;随后又在演讲记录稿基础上,经过几昼夜不眠不休地写作,形成了《论持久战》的完整文本。他给出的答案是,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创造敌后根据地,组织民众武装,持续不断地发展游击战争,持久地消耗敌人的力量,为最终实施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创造条件。
       在毛泽东看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将民众有效地组织起来,就可以解决持久战面临的兵员和财政的困难,形成胜利的基础。这不仅是毛泽东对抗战问题做出的回答,也寄托了他对整个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考。然而,完成理论构建,只是通往战争胜利的第一步。如何有效组织民众,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动员中国的奥秘
       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对1937年之前的中国经济有一番独到的分析。他在专著《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中指出:如果只看单项指标的话,中国的工业与经济实力,确实和日本差距甚大。1936年中国的整体工业产出,刚刚达到日本1905年前后的水平,不及同一时期日本的1/4。再进一步看,中国的制造业产出,有3/4来自食品加工、纺织品、鞋类等消费型轻工业部门;能直接用于战争的重化工业部门,体量相当有限。
       更棘手的是,东北和长三角这两个核心工业带的制造业产值,加起来占到当时中国的七成以上。到1938年,它们已先后陷入敌手。在日本凭借海军优势,对华东和华南海岸线进行全面封锁的背景下,中国要靠自身的实力赢得战争,难度的确超乎想象……(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