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945期
2025-09-05 16:04 知音官网发布
延安13年:见证了一个未来新中国的缩影
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从此,这里成为永载史册的红色圣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争取国共合作抗日的最后博弈过程,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启了辉煌壮丽的延安时期。13年跨越三个时期
党中央毛主席1937年1月13日进驻延安,到1947年3月离开延安,共10年零两个多月。如果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陕北吴起镇开始,到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领导转战陕北胜利后,离开陕北到河北西柏坡为止,广义上的延安时期一共12年零5个多月,史称“延安13年”。
这13年跨越三个时期,见证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历史转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圣地,还是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指挥中心,毛主席从陕北东渡黄河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基本就是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准备建立新中国了。
我们是怎样得到延安的呢?一般的说法是,“西安事变”后,驻扎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有关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
“西安事变”爆发后,何应钦组织国民党中央军进逼西安,蒋介石被释放后,西安还在中央军的威胁之下,东北军集中到前线,北面和西面的后方需要安全保证,而当时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是共进退的,这应当是张学良让红军进驻延安的直接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隐蔽的。红军和东北军开始秘密接触时,蒋介石一再严令东北军“进剿”陕北,并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为了迷惑蒋介石,也为了给张学良留下回旋的余地,党中央毛主席与东北军达成协议,决定把瓦窑堡让给东北军,半年后东北军让出延安。
1936年初,中共中央派李克农与张学良沟通联络,见面会谈时,张学良就曾提出这样的要求。据李克农的儿子李力讲:会谈过程中张学良曾说,你们红军能否放下武器,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改编?李克农回答:张先生你不要弄错了,我是谈判代表,不是投降代表,如果这样谈判,那我就没什么可谈了。张学良又指着地图提出另一个要求,希望红军能把瓦窑堡让给东北军。
李克农说,张将军只要瓦窑堡这点地方,为什么不多要一些?我们共同抗日,从鬼子手里收复失地不是更好吗?经进一步交谈才知道,他是为了用这一“战功”向蒋介石交差,减缓蒋对他的追逼,是做给蒋介石看的。
李克农表示理解,但事关重大需要报告,后经中央同意,双方就此达成协议。
张学良把延安让给红军
毛主席指挥红军东征期间(注:1936年1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东渡黄河,打到山西去,红军东征历时117天),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谈判,张也提到,他再不“进剿”无以回答蒋,蒋已经对他电责,还转给他阎锡山告他隔岸观火的电报。红军东征返回后,彭德怀率红军主力西征甘肃宁夏,6月中旬,东北军分三路向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前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撤出瓦窑堡。
当时,中央军委给一方面军和陕甘宁省委领导发报,专门讲中央机关准备转移的部署。电报说:估计瓦窑堡迟早必失,我军决搬空瓦市,准备作战。中央及军委各机关撤出瓦窑堡后到哪里呢?准备移至甘肃环县北部洪德城、河连湾一带。
电报中还进行了分工:由周恩来留在东线,由彭德怀负责布置洪德城、河连湾一带机关。最后还对撤离瓦窑堡解释说,中央此次准备迁移并不改变加速进行西北大联合的根本大计。在干部及群众中应解释,中央迁都是为着直接领导和巩固新的更大的西北根据地,是为着更便利于发展东西游击战争,是为更易于争取东北军,准备着新的回攻。
但对这个安排,内部有不同意见。几天后彭德怀回电,认为瓦窑堡的重要不应轻易放弃,张学良、杨虎城对时局应有温和表示,决不能毫无所闻。他还说,保障陕北苏区是发展西北局面、联络统一战线以力量的推动……(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